爱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如何顺利上位掌握大权的?(冯保为什么被万历清算)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如何顺利上位掌握大权的?(冯保为什么被万历清算)

游宝
一,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如何顺利上位掌握大权的?即使在明朝众多的著名宦官之中,冯保也是一个传奇而又特别的人物。他贪财好货,收受贿赂,不择手段,排除异己,是一个标准的权宦、奸宦。但他又富有学识,擅....

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如何顺利上位掌握大权的?

一,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如何顺利上位掌握大权的?

即使在明朝众多的著名宦官之中,冯保也是一个传奇而又特别的人物。他贪财好货,收受贿赂,不择手段,排除异己,是一个标准的权宦、奸宦。但他又富有学识,擅长书法,精通音律,更会制琴。在掌权期间,他并没有向别的宦官一样纵容皇帝,反而是严格要求,在宫中刻印了《四书》、《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等无数经典书籍。在朝政上,他又积极配合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实现中兴。

关于他上位的故事,也是同样的充满了传奇,其中有两个人可以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个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另一个则是万历初期的首辅张居正。

冯保早年的经历没有人知道,他在史书中第一次出场是嘉靖在位期间。那时他就已经是司礼秉笔太监了,无限接近宦官所能达到的顶峰,仅次于司礼掌印太监。

嘉靖驾崩后,隆庆继位,任命冯保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当时作为宦官之首的掌印太监正好空缺,按常理应该是由排位第二的冯保补上。但是隆庆不太喜欢冯保,所以就一直空缺着。于是内阁首辅高拱就推荐了陈洪,从此冯保开始恨上了高拱。

不久后,陈洪被罢免,冯保想这回该轮到我了吧,结果高拱又推荐了资历远远不够的掌尚膳监孟冲。这下冯保炸毛了,便开始和时任次辅的张居正合作,计划除掉高拱。

这里说明一下,明朝时皇权得到了强化,皇帝拥有很大的决定权。而内阁只是相当于顾问机构,一般在一到七人,只有“票拟”的权利。大致过程就是将内阁商量出来的建议写在一张纸上,上奏皇帝,皇帝批示上自己的观点,即“批红”,如果不同意会发回内阁修改,如果同意就会盖印后发回内阁,再下发六部具体实行。

和宋朝相比,皇帝收回了盖印决定权,也剥夺了内阁的驳回权,使得整个朝廷成为了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的私人机构。当然,大臣也不是只能被动执行,如果遇到特别不合理的情况,内阁成员会用辞职,其实就相当于罢工来进行抗议。

在明朝早期,皇帝还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奏章都自己亲自批改,但是慢慢到后面就不行了。到了明宣宗宣德年间,皇帝更是一改宦官不能识字的祖训,将“批红”和“盖章”两大权利下放给了宦官。之后皇帝每天只是亲自批阅最重要的几份奏章,其他的由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来批改,再有章印太监盖章。其实这也有皇帝培养宦官势力,对抗文官势力的目的存在。

所以一说到明朝,大家很容易会想到曹化淳、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宦官,但大多数其实只是皇帝和文官对抗的工具而已。不过也有皇帝不理朝政,权柄被宦官篡夺的情况发生,不过这时候其实宦官和内阁的关系反而常常是融洽的。因为内阁需要宦官“批红”、“票拟”的支持,而宦官必须依靠朝臣权利才能得到执行。

冯保和张居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组合,另外从嘉靖朝开始,利用次辅除掉首辅就是惯用的手法。嘉靖扶持张璁制衡除掉杨廷和,然后又扶持起了夏言除掉张璁,之后严嵩,徐阶,一代后浪推前浪。到了隆庆,也继承了他爹的基因,用高拱顶掉了徐阶,现在冯保和张居正联合,想要除掉高拱,只是继承传统而已。

1572年,登基才六年的隆庆皇帝突然病重驾崩。冯保先是利用李太后罢免孟冲,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掌印太监,然后修改遗诏,将自己也列入顾名大臣的行列当中,获得协理李太后负责万历皇帝教育的资格。

在万历皇帝的登基仪式上,冯保始终站在小皇帝的御座旁边,这一举动使得满朝震惊,更引起了高拱的不满。他打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并组织六科给事中程文、雒遵、陆树德、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等人弹劾冯保。

但是高拱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性格暴躁,口无遮拦,这曾经让高拱在官场上屡次受挫,可他就是不改。这次,他又亲自给冯保送上了一次整倒自己机会。在隆庆刚刚驾崩,万历还未登基前,高拱有一次曾在内阁非常悲痛地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本意其实是悲痛隆庆早逝,留下只有十岁的万历,年龄尚幼难以自理天下。

然而经过冯保的一次转述,说:“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听到李太后的耳朵里味道就完全变了。这不是想要造反吗?《明史·冯保传》记载,冯保说这句话的时候,万历也在旁边,“太子闻之亦色变”。

于是在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的协助下,冯保以这句话为把柄,使高拱被革职回家闲住,支持高拱的大臣也纷纷被查办,张居正也顺利的当上的首辅。但冯保早已对高拱恨之入骨,并不想就这样放过他,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奇案,给了冯保报复的机会。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日清晨,万历出宫视朝,在乾清宫迎面遇到一名身穿内侍服装的男子。侍卫见其神色慌张就将他擒下,并搜出刀剑各一把,于是万历下旨将他押送东厂审问。

而这东厂正是冯保的地盘,于是他和张居正商量后,先是好吃好喝的招待,再用重金收买这名男子。不久审问结果就出来了,这名男子叫王大臣,是蓟辽前线戚继光部的逃兵,受到高拱的指使,由陈洪内应,准备刺杀皇帝。

冯保拿到口供,马上派缇骑包围了高拱府,希望借此机会族灭高拱全家。一时间,朝野汹汹,到处都传冯保和张居正勾结要害死高拱。同时吏部尚书杨博与左御史葛守礼力保高拱,认为他不可能做出这种事。

张居正迫于舆论的压力,上疏要求由刑部、督察院与东厂共同审理共同审理此案。结果在锦衣都督朱希孝提审的过程中,王大臣突然翻供:“许我富贵,乃掠治我耶!且我何处识高阁老?”这下朱希孝不敢再审下去了。

冯保也担心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命人用生漆酒毒哑了王大臣,然后匆匆移交法司问斩结案,判高拱无罪。

后来高拱临终前,还将这事写在了《病榻遗言》,称是冯保和张居正勾结的阴谋。张居正死后,这本书也成为了万历清算张居正的重要依据。

王大臣一案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并使满朝官员都痛恨冯保,但也使冯保和张居正坐稳了位置。此后,冯保内有李太后的支持,外有张居正这个盟友,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连万历皇帝都惧怕他三分,称其为“大伴”。

不过冯保上位之后,虽然收受贿赂,甚至为自己建造生祠,但是在大是大非上却从不糊涂。在政事上,他全力支持张居正进行“一条鞭”改革,从未有任何拖后腿的举动,是张居正最信任的合作伙伴,甚至还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冯保歌颂不已。

而宫内,冯保非常关心万历的教育问题。在宫里刻印大量教导万历如何成为明君的书籍,又对张居正说:“皇上现在年幼,不要送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以免玩物丧志。”而万历宠幸孙海、客用,常常夜游别宫,迷恋奇巧之物等事,或者哪天没有好好读书,都会被冯保告知李太后。

另外,他还时常约束子弟,让他们不敢胡作非为,使他在京城的民间有不错的形象。李太后、张居正、再加上自身在大是大非上的把握,成为了冯保能够顺利上位,并保持权柄的重要支持。

1578年,万历六年,皇帝大婚,太后归政。1582年,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由于两大支柱的失去,万历十年十二月,万历开始了对冯保的清算。最后冯保被抄家,本人发配南京孝陵种菜,并于1583年病死南京。

二,万历 冯宝


在明朝众多著名宦官中也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与独特的宦官。冯保善琴能书,通权变达,因书法出众而得到明世宗的赏识。

冯保与小皇帝的关系密切,10岁的万历帝称冯保为“大伴”。因为高拱与冯保的不和,冯保开始主动结交张居正,谋划如何除去高拱。张居正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恰好也有此意,于是两个人的同盟关系日益紧密。隆庆帝驾崩后冯保受遗诏(一说是“矫诏”)为顾命大臣。冯保利用机会对李太后说:“高拱独掌朝纲,目无天子,曾当着百官的面说,一个10岁的孩子,怎么能够当一国之主呢?”李太后听了很害怕,担心高拱专权,从而将高拱罢免并立即出京,返回原籍。冯保外有张居正这个盟友,内有李太后的支持,加上皇帝当时年幼,从而走上了权力的巅峰。

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同时也是一名奸诈弄权的大贪官。

三,明朝宦官冯保

冯保是万历一朝不可忽视的太监,如果没有他,说不定就没有张居正,而没有张居正,就没有“万历中兴”,对于明朝而言将是一笔惨痛的损失。而冯保在万历一朝的前一朝,也就是隆庆一朝,一直被首辅兼帝师的高拱压着,他是如何翻盘的呢?



刻意打压


冯保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代替皇帝批阅奏折。


到了隆庆年间,冯保一跃成为太监中的第二号人物,在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同时,还兼任东厂提督太监,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恰好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出现空缺,按道理来说,顶替上去的人应该是冯保,可是却有一个人跳了出来,推荐了另一个人上去,这个跳出来的人就是高拱。


高拱推荐的这个人叫做陈洪,是专门管理宫中各种器物的,放在平时,他是没有资格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


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过于重要,如果没有他手中的那颗印,秉笔太监就算在奏折上批上百八十遍,都没有任何的用处。所以要想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素养,就比如本身在司礼监工作过。


而陈洪一辈子都没有踏进过司礼监,顶多也就是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若不是隆庆看在他是高拱推荐的份上,肯定不会答应让他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隆庆的父亲嘉靖是一个特别迷信长生不老的主,虽然隆庆是他的长子,但是他却不肯立隆庆为太子。


在他看来,一旦立隆庆为太子,则代表着他会去世,所以绝对不能够立隆庆为太子。


嘉靖还有另一个儿子景王,当时的隆庆是裕王,与景王一样都是王,景王产生了侥幸的心理,你我都是王,虽然你是长子,但是地位上是一样的,我为何不争一争。


景王不断的在暗地里使用各种招数,欲抢夺本应属于隆庆的太子之位,但是嘉靖对于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虽然没有立隆庆为太子,但是却命令景王这个不安定因素到地方上就藩,远离了京城。


在这之前,朝廷上分为两派,一派支持隆庆,一派支持景王,而高拱作为隆庆的老师,一直坚定不移地待在隆庆的身边,支持着隆庆。


长时间的相处,促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正因此,隆庆才对高拱几乎言听计从。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到位,无论他的背景有多么的强大,只要不是最顶尖的那个人,那么他一定会被刷下来,陈洪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由于学识有限,很多奏折他压根看不明白,导致屡次出现忤逆圣意的情况,被隆庆无情地开除。


随着陈洪的开除,冯保看到了希望,本以为这次终于能够如愿以偿,就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却不曾想高拱又出来插了一脚,这次推荐上去的人是专门管伙食的膳食监太监孟冲。


孟冲与陈洪一样,学识有限,也没有进过司礼监,但是却能够一直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担任到隆庆驾崩,主要原因是他懂得讨好隆庆。


孟冲天天变着样,拿各种“春宫图”给隆庆看,虽然是太监,却无耻地与隆庆讨论这方面的心得,深得隆庆的厚爱,成功将自己的后台从高拱变成隆庆,想被开除都难。


先是管理器物的,后是管理伙食的,高拱的这两次推荐,都明目张胆的破坏了规矩,但是冯保却无可奈何,谁叫人家的后台是皇帝。


看到这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拱为什么要打压冯保,难不成是冯保做了什么得罪高拱的事情?


其实冯保并没有做过得罪高拱的事情,高拱之所以打压冯保,是因为冯保的存在,严重的威胁到了他的地位。


冯保与其他的太监并不同,其他的太监对于学习并不上心,而冯保对于学习非常上心,无论是经史,还是琴棋书画,都一一精通,日常爱好,沐浴弹琴,吟诗作对,有时还搞收藏。


简直不像一个太监,而像一个儒士。


(冯保的真迹)

如果冯保就单纯有一个儒士的样子,每天在宫里混混日子,对职位什么的都不在乎,那么有可能高拱并不打压他,可怕就可怕在他不但有一个儒士的样子,而且还有野心。


从他的履历就可以看出来,嘉靖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就这他还不打算止步,反而打算更进一步。


如果说让这样一个人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拱所在的内阁权力将严重受挫。


高拱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将司礼监的批红、盖印权,转移到内阁,但这明显严重威胁到皇权,内阁已经有票拟一个权力,所以隆庆不可能同意。


知道不可能的高拱则退一步,就算不能将司礼监的批红、盖印权,转移到内阁,也要掌握司礼监,不断地推荐他人,就是他掌握司礼监的秘诀,毕竟人情是要还的。


转折


冯保知道只要高拱有一天活着,他就没法坐上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毕竟皇帝是高拱的后台。所以冯保改变了策略,将自己的精力都花费在了陈皇后以及太子生母李贵妃,太子朱翊钧的身上,俗称“烧冷灶”。


皇帝不可能永远活着,迟早有一天会驾崩,等到驾崩的那一天,就是自己得势的那一天。不得不说,冯保这步棋下的不是一般的高明。


恰好此时冯保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仅次于高拱的次辅张居正。


张居正觊觎高拱首辅之位以久,想要取高拱而代之,奈何朝廷到处遍布着高拱的党羽,特别是言官这一群体,基本上每一个都受到高拱的驱使,只能望着首辅的位置兴叹。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冯保的敌人是高拱,张居正的敌人也是高拱,为了共同的利益,两人达成统一战线,对付高拱。



整日沉浸在“春宫图”中的隆庆,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到隆庆六年二月份的时候,张居正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隆庆很有可能命不久矣,因为此时的隆庆身体已经肌瘦发黄。


张居正找到冯保,希望冯保能够早日做好打算。冯保烧了多年的冷灶,终于烧出了结果。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隆庆驾崩,仅仅只过了一天,也就是五月二十七日,隆庆的尸体还没有凉透,冯保就先后发布了两道遗诏:


第一道遗诏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


第二道遗诏是“撤除孟冲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由冯保担任。”


这两道遗诏的第二道遗诏问题并没有那么大,但是第一道遗诏问题不是一般的大,很明显是冯保伪造的。


明朝自从开国以来就没有太监辅政的先例,因为谁都明白,一个太监能懂什么,可是冯保偏偏拿出这么一封遗诏,说是皇帝写的,皇帝已经驾崩,死无对证。


而皇帝的妻妾儿子由于长时间受到冯保的照顾,根本不愿意出头戳破谎言。


冯保就这样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但很快他的噩梦就来了,毕竟高拱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最后一击


隆庆六年六月十日(皇帝驾崩的这一年过完,才能换上新皇帝的年号),高拱呈上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奏折。这份奏折的主要内容是将司礼监的权力转移到内阁。



当时的万历皇帝年仅十岁,很明显不会处理朝政,别说身为首辅的高拱,只要是个在朝廷混几年的人都明白,奏折到皇帝手中的几率几乎是零,到司礼监的几率则是将近百分之一百。


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就是冯保,冯保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高拱为什么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


按照往常的做法,大臣呈上的奏折,如果司礼监不批,那么就必须要送到内阁,由内阁的大臣在票拟,再次送到司礼监或者皇帝的手中。


这个时候司礼监或者是皇帝只要批红、盖印就可以,如果不批红、盖印的话,就代表不同意。


为了避免出现不安定因素,冯保快刀斩乱麻,并没有将奏折送到内阁,而是自己当皇帝批了奏折,批的这句话就是类似于“知道了”这样的废话。


冯保没有察觉,他已经进入了高拱的陷阱。


高拱收到冯保批的奏折,立刻又上了另一道奏折,这道奏折主要是强调上一道奏折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表示如果这道奏折还不能够处理的话,难免会有失人心。


上一道奏折冯保就已经想不明白了,这一道奏折冯保也一样想不明白,他就纳闷了,高拱到底在想什么?冯保心一横,将奏折送到了内阁,由内阁票拟。


奏折到了内阁,票拟的人自然就是高拱,高拱在奏折上说了一大堆自己夸自己的话,但最后一句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就按照你说的做。



奏折再次转入司礼监,可能这时冯保都乐了,你高拱自己夸自己有意思吗?如果冯保仔细想一下就会明白,像高拱这样久经宦海的人,怎么可能会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冯保在高拱的奏折上批了红,盖了印。高拱收到奏折,当即召集党羽,倒冯时机终于来了。


因为“按照你说的做”这句话,代表着同意上一道奏折,也就是将司礼监权力转移到内阁的那一道奏折。


隆庆六年六月十三日,一批负责监察的言官在高拱的指示下,纷纷弹劾冯保,不但皇帝的死冯保要负责,就连冯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也是通过篡改遗诏得来的。


总而言之,一但弹劾成功,冯保必死无疑。


从嘉靖年间就掌握大权的冯保,历经三朝,见识过的朝廷斗争,数不胜数,但当他陷入朝廷斗争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慌了。


就在当天,不顾皇家的制度,连夜开东华门与张居正交流对策。


情急之中,张居正想起了一件事情,隆庆皇帝驾崩的时候,高拱曾经在内阁用无奈的语气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这句话原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张居正的口中就有问题了,张居正篡改这句话,将原本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十岁幼童,何以当人主。”


这句话从张居正的口中出来,性质已经变得特别严重,完全就是目无皇帝。而从冯保口中说出来时,性质的严重程度再一次加深。



冯保当着万历母子的面,不但故意用忧心忡忡的语气将“十岁幼童,何以当人主”这句话说出来,还说高拱好像还打算拉一位成年的藩王入京,继承皇位。


万历听完冯保的话,差点哭了出来,而万历的母亲李贵妃则目瞪口呆。


“后妃大惊,太子闻之亦色变。”——《明史·冯保传》


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的早朝,皇宫中传出话:“内阁、五府、六部的大臣必须全部到位。”


高拱以为是他上的奏折有效了,兴高采烈地拉上张居正一块去上朝(张居正虽然想要首辅之位,却从未真情流露)。


甚至还激动的说,如果冯保不倒,就将首辅之位让给张居正。


高拱还没有到达大殿,就发现有一个太监正拿着圣旨在道路的中间。高拱纳闷,但还是跪了下来,当他听到圣旨中的内容,渐渐的冷汗直流,到最后直接摔倒在了地上。


圣旨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骂他的,第二部分是叫他赶紧滚回老家,一刻都不能在京城停留。


由于圣旨已经说得非常明白,还没等高拱从悲伤中缓过来,旁边的侍卫就拉着他往皇宫外走。高拱出了皇宫,急匆匆的打包行李,找了几头骡子,凑合着出了城。


历经宦海几十年的高拱,估计也有想过自己宦海生涯结局,但是怎么想也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么一个结局。



随着高拱的离职,张居正坐上了首辅之位,而冯保坐稳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冯保以及李贵妃的支持下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帝,得以完成大志,展开轰轰烈烈的变法,史称“张居正改革”。


原本亏空的国库变得充盈,原本纷争不断的边境变得平静,而无论是先前还是以后,冯保都功不可没。

四,万历 冯保

不是冯保如何上位掌握大权,而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职位掌握大权。

明朝政务运行模式

古代封建王朝日常政务是由丞相负责的,丞相还可以管着六部;与丞相平行的组织是都察院,这是监察机构;军事上有大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也算是与行政,监察相独立的机构。这三大组织向皇帝负责。

但朱元璋撤了丞相一职,相当于把六部与都察院,大都督府并列,他将皇帝与丞相的活一起包了。

朱元璋精力充沛,天天996没什么问题,毕竟是他自己的公司。朱棣上台之后,没他老爸猛,就找了一些“大学士(秘书)”提供决策,做顾问,这些人通常是七八品的小官,但学问好,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宣德时期,皇帝越来越懒,虽然有大学士提供的方案,但皇帝看都不想看,于是找太监读(也带讲解),皇帝边听边讲自己的决策,这时太监就要拿笔记录皇帝的指示——这就是后来的秉笔太监(秉笔太监有多位,因为皇帝不可能只让一名太监读奏折)

但是要让太监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必需要有相应的知识,于是宣德就在宫内开设了培训班,专门教太监文化课。

秉笔太监记录时用的是“红笔”,所以这些记录也叫批红,皇帝指示后,再将批红转回内阁,再由内阁依照要求,拿出各种方案,供皇帝备选,皇帝看中那条就会盖上印章,没看中的再来一遍,或者啥也不做,这个保管印章的太监就是掌印太监)。通常情况皇帝是不亲自盖印的,盖印的是掌印太监。

盖上大印,就是一道命令,这就是权力。

所以明朝权力最大的太监是掌印太监,俗称内相。

当然太监还掌握着另一个组织——特务;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

这些特务组织有部分司法权,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抓人,审判,执行,一条龙服务。

明朝的权力结构实质是;内阁,皇帝,太监(秉笔与掌印)相互制约依存的关系,只要其中二者联合,必能夺过第三方。

冯保是如何当掌印太监的?

冯保是嘉靖十五年(1536年)入选内书堂读书 ,在隆庆1567年上位后成为明朝十二监之一御马监的头,掌握东厂大权,能掌握东厂大权,证明此时的冯保已经是太监中的二号人物(秉笔太监)了,三十年能从一个小太监干成大太监,其能力相当强。

隆庆六年,内阁中高拱为首辅,张居正为次辅。某次高拱手下人报告说张居正接受了徐阶儿子三万黄金的贿赂,高拱很愤怒,因为徐阶是前首辅,就是高拱拉下徐阶的,二者是政敌,高拱对张居正的很不满意,张居正无奈指天发誓说自己没收,高拱将信将疑,二者出现大的分裂。

此时在太监队伍是,冯保是二号人物——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正好空缺,按规矩冯保递任。但是隆庆皇帝平太喜欢冯保,不过通常情况,只要内阁不干涉,掌印太监冯保是当定了,可是高拱干涉了,高拱推荐另一名太监陈洪,陈洪退了之后,又推荐孟冲,而且孟冲本来是司膳监的,地位在冯保之下。

于是,为反对高拱,张居正与冯保走到了一起,“居正与保密处分后事,引保为内助”。

隆庆病危,冯保与张居正事先划拟遗诏(未盖章的)。隆庆六年五月皇帝死亡,冯保向李妃陈情,夺取孟冲掌印太监一职,然后将遗诏拿出来,“又矫遗诏令与阁臣同受顾命。”

六月初十,小皇帝万历上位。此时的冯保是掌印太监,又掌管东厂,基本上达到权势顶峰。剩下的就只的高拱了。

高拱见万历年少,便上奏请求收回司礼监的理章奏大权,交还内阁,还叫人一起攻击冯保,“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

六月十六日,也就是万历上台六天后,冯保宣旨,以高拱擅政揽权为名,令高拱致仕,回家休养。高拱离职,张居正升任首辅。

此时形成了外有张居正,内有冯保,皇帝身边的李太后相对稳定的结构。冯保与张居正达到权力顶峰。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万历皇帝的内廷宦官冯保,是如何顺利上位掌握大权的?(冯保为什么被万历清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