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战国初期魏国吊打秦国)

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战国初期魏国吊打秦国)

游宝
一,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战国初期的“三晋”,接收了前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才上的丰厚遗产,虽然一分为三,但仍然十分强大。“三晋”中的魏国,在魏文侯执政之时吸引了大....

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

一,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

战国初期的“三晋”,接收了前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才上的丰厚遗产,虽然一分为三,但仍然十分强大。“三晋”中的魏国,在魏文侯执政之时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投奔,发展极为迅速,国力当然就更胜一筹。


魏文侯时期,向西进攻到郑国旧地(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向东翻越太行山,占领了中山(今河北正定东北);往南入侵郑国,抢占了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城西南)。魏文侯在世时,魏国文化繁荣、人才兴盛,罕有诸侯国能与之匹敌。

但在战国初,魏人的主要用兵方向还是秦国: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派太子击围攻繁庞(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公元前409年,魏国伐秦,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筑城;公元前408年,魏国再次伐秦至郑(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在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筑城;公元前401年,秦伐魏,至阳狐(今山西垣曲东南);公元前393年,秦国再度入侵,却在注(今河南汝州市西)被魏军击败。后世一统天下的秦国,虽多次与魏国交战,却胜少负多,整体处在下风。

在与秦长期对抗的同时,魏文侯却竭力维护着三晋内部的团结。

在分晋之后,韩、赵两国一度产生矛盾,即将兵戎相见。为此,韩国先来魏国借兵:“希望借魏国之兵讨伐赵国。”魏文侯听了后,却断然拒绝了:“我与赵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之后,赵国也派人来借兵,魏文侯还是那句话:“我与韩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两国使者气冲冲地走后,魏文侯才专门派人替韩、赵二国讲和。此后,韩、赵二国感受到魏国的强大,主动前来魏国朝觐。


由此可见,在战国初期,魏国国策就是向西攻秦,与韩、赵二国维持友好往来。

然而,魏国与秦对抗政策并未能动摇秦国根本。在屡次被三晋击败之后,秦孝公知耻而后勇,重用商鞅变法图强,让秦国迅速发展壮大。秦孝公执政数十年后,秦国异常强大,反倒是全面压过了三晋——这其中也包括魏国。

以此而言,如果战国初魏国先整合三晋,再集合三晋之力来与秦国对抗,历史会不会发展出不同的结果?


首先,自崤之战后,秦、晋二国就彻底反目成仇了。虽然三家分晋,但韩、赵、魏三国对秦国的敌视仍然是根深蒂固。

就魏国而言,魏氏家族兴盛之际,就与秦国产生了种种过节。


魏氏之祖魏犨,是跟随晋文公流亡海外的功臣。但因城濮之战前违命杀害了曹国大夫僖负羁,魏犨并未能得到重用。直到晋悼公回国后,为培植亲信,才先后提拔了三位魏氏族人为卿,分别是魏相、魏颉、魏绛。这三人中,有两人与对抗秦国密切相关。

魏颉是魏颗之子,而魏颗又是长期驻守河西的将领。公元前595年,趁着晋军主力攻打赤狄潞氏国,秦桓公趁机率军入侵晋国。不想,魏颗在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大败秦军,还俘获了秦将杜回。因为父亲这一战功,魏颉被晋悼公提拔为新军佐。

魏相是魏锜之子,晋悼公声称魏锜在邲之战中辅佐荀首擒获了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功不可没,所以要提拔魏相。但实际上,魏锜与赵旃等人不听将令挑衅楚军,是邲之战爆发的罪魁祸首。在邲之战晋军大败的前提下,魏锜这点小功,实在不足以弥补其过。但魏锜虽然有过,他儿子魏相却极有才华。公元前578年,晋国准备伐秦,特意派魏相去与秦断交。为此,魏相写出了著名的《绝秦书》,将秦桓公骂得“十恶不赦”,成为春秋时期的经典文章。晋悼公提拔魏相为下军主将,并非因为魏锜,更可能是欣赏魏相之才。


由此可见,魏氏兴起,就与对抗秦国过程中的功劳密切相关。尤其是魏相的《绝秦书》,后世秦人作《诅楚文》,还特意模仿了此文。能让秦人如此念念不忘,后世的魏国怎么可能完全无视强秦?


在三晋内部,虽然韩、赵、魏是晋国卿族内斗的最后胜利者,可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说不清、道不明。

韩、赵、魏三家,赵氏最早崛起,魏氏兴盛最晚。早期赵氏与韩氏关系密切:韩氏之祖韩厥是赵盾一手培养提拔起来,在赵氏被灭族之时韩厥又知恩图报、护佑了少年赵武。魏氏在晋悼公执政时才迈入卿族行列,与栾氏关系密切。后来栾盈被驱逐,魏绛之子魏舒一度想加入栾氏作乱,但在最后关头被范鞅劫持阻止。栾盈之乱平息后,魏氏在六卿中当然就显得更加孤立了。


不过,虽然魏氏势单力薄,可魏舒最终还是凭资历熬上了正卿之位。

魏舒担任正卿时期,恰好祁氏、羊舌氏被灭族。在分配祁氏、羊舌氏封邑时,除了中行氏外,魏舒给赵氏、知氏、韩氏、魏氏、士氏的余子们都分了县邑。魏舒这种做法,无疑稳定了魏氏在晋国的地位。

春秋晚期六卿内乱中,魏氏与赵氏、知氏、韩氏联手赶走了范氏和中行氏;之后,魏氏又与韩氏、赵氏联合,消灭了知氏。

从晋国卿族复杂斗争史可看出,韩、赵、魏三家能成为最后的幸运者,关键一点就是不要做“出头鸟”。曾经强大无比的郤氏、范氏、栾氏、知氏,都是因为族人过于强橫而遭人嫉恨,最终早早地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对于这点,魏文侯不可能看不透。表面上,分晋后韩、赵二国先出现了矛盾与冲突;一旦他们发觉魏人想借此渔翁得利,韩、赵二家很可能就立刻联手来对付魏国。如此一来,魏国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公元前386年,赵敬候初立,公子朔作乱不成逃到了魏国。刚即位的魏武侯想趁乱攻打赵国邯郸,结果大败而归。这充分说明,以魏国全盛时期的实力,想在短期内整合三晋中任何一家都不容易,更不要说同时与韩、赵为敌了。

魏国想做“出头鸟”,很可能就会最先倒下!


在三晋内部,魏、韩、赵虽然在历史上明争暗斗不断,但毕竟是通过合作才成为最终的幸运者。在外部,崤之战后,晋国整个春秋期间几乎没让秦国东进过一步,三晋与秦早就是世仇。这样的前提下,战国初魏国怎么可能不防秦国而专心去与韩、赵内斗?

在魏文侯晚年时与秦国有两次会战,一次在阳狐(今山西垣曲东南),另一次在注(今河南汝州市西)。虽然魏国最终赶跑了秦军,可从战事地点来看,秦人已突破了崤函天险,深入魏国腹地了。强秦入侵势头如此凶猛,魏文侯当然就要更谨慎地稳固后防,与韩、赵交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恰恰是魏文侯时期的积极抗秦、交好韩赵策略才让魏国得以保持强大。魏文侯刚去世,魏武侯就趁乱袭击赵国,完全放弃了这一策略。这以后,魏国就腹背受敌,完全陷入了被动。魏武侯去世后,韩、赵二国趁他两儿子争位之际联手伐魏,差点就分裂了魏国!

从此后,魏国就再也难以回到魏文侯时的巅峰状态了。

因此,在战国初魏国也不能无视秦国,先挑起三晋内部的战争。

二,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国家的原因

马后炮而言,肯定是先整合“三晋”。

我们从整个秦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下原因: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封国,秦国正式形成。

到秦穆公时,穆公一生致力于东出函谷关,但是东面由于强大的晋国的阻挡,在长达几十年的执政生涯中,发动了东出函谷关的突围战。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东突失败后,秦穆公选择了西进,西霸西戎。

秦穆公之后的很长时间,中原各国都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中央,由于强大的晋国的存在,秦国只能偏于一偶,自个儿和自个儿玩。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强晋”分为“三弱晋”。同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即便如此,由于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国的李愧变法,韩国虽然相对较弱,但是,依然能阻挡强秦的东进。

秦昭襄王时,秦国国力空前强大,此时,其他六国都可以注视到秦国的崛起威胁到六国的利益,看到了光是“三晋”的力量已无法镇压住函谷关口了,实行合纵之策,秦国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打破了合纵。而韩国依然是最软的那个“柿子”,这时的韩国已完全不是秦的对手了,秦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意图侵吞上党郡,进而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而此时的魏国国君却害怕与秦王的威慑,不敢与赵韩肩并肩作战,给秦国出关制造了条件。秦国启用白起,打败了赵国,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赵国从此再无与秦对抗的实力,函谷关的口子彻底的被撕裂了,关中的虎狼之师,从此冲向了山东六国。

从秦的发展历程看,秦一直致力与东扩,但“晋”或者“三晋”的韩赵魏,一直是秦国东进的绊脚石,因此,魏国要整合,必须先整合三晋,然后才能图秦。如果魏国先图秦,必然遭到其他各国的强烈反对,就如齐国灭送一样,遭到五国伐齐,差点灭国。

三,战国和魏晋哪个早

那就来马后炮的说一下,不管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都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从根子上来说,从魏文侯,到魏武侯,再到魏惠王三代人执掌魏国期间,魏国都没这个实力做到整合三晋或者灭掉秦国中的任何一样。况且,魏国的地缘实在垃圾,处于四战之地,同时由于晋国分裂的历史遗留问题,魏国的版图是分成两半,彼此联通不方便。所以说不管魏国专心灭秦还是拿赵韩开刀,如果进展不顺利,周边别国就等着看笑话,如果进展顺利,别国就会来合纵对魏,而魏文侯的境遇以及后事秦国的遭遇也说明了这一点(而且魏国就在大家中间,围殴起来还方便)。所以说魏国想统一天下其实两者都不能选,而是要专注在另一个方向:中原与江淮。我能想象大家看到这里要开始对我唏嘘了,因为魏国历史上就是这么完蛋的,那我只能说这个大战略真没错,只不过后事执行错了。

很多人会跟我说金角银边草肚皮,但是,围棋中每个棋子的威力是相同的,但中原与江淮可是寸土寸金,绝不会像楚国那样,地广人稀,彼此支援都来不及。而且,将魏国中心右移之后,如果能征服江淮中原,南面其实也就面对半死不活的越国与楚国的东都,而楚国主体也面临着韩秦魏的包围,有多少实力牵制魏国?而北面的齐国也面临自己与盟友赵国的包夹。所以说这其实也算是个边。

而执行这种战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人才,其实魏国自从魏文侯去世,对人才的重视度就不如从前,朝堂高层职位大都被宗亲把持。吴起先被排挤出去做边将,后被气得出逃楚国;商鞅奔秦国;公孙衍张仪奔秦国。而魏国的李悝变法也是因为后续缺乏人才没有深化升级下去。

二,维护好三晋同盟,三晋同盟是魏国称霸的基础,既然无法吞并韩赵,那前期只能维持住同盟(但韩赵真发了疯要跟魏过不去,再联合楚齐等国也不迟)。而维持同盟无外乎两点,首先,攻守同盟,有事一起扛有利一起分(早知道赵国就是因为跟着魏国光干活没好处跟魏国产生裂痕),伐齐鲁必须带上赵国(赵国可是心心念念统一黄河以北),伐楚必须带上韩国,但是只要魏国国强人才多,最后分赃魏国肯定分得更多;制造共同敌人。这里说一下,魏国极盛时期对秦国的打压是太小了吗?是太大了,把秦国东出的路线彻底封死,秦与韩楚不再接壤,秦国东出只能跟魏国刚,而韩国开心了,可以安心向东向南扩张(魏国这活雷锋当的)。要我说,魏国西藩不用扩太大,以函谷关为中心守住河西,以静制动,不管秦攻河西还是秦攻韩国,都一起上;如果秦攻楚就作壁吃瓜。

三,尊王攘夷,搞出战国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此时周天子也没得选)。最好做到魏周一体,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其他诸侯。(我打你是伐不臣,你打我是谋反)

四,军事经济并重。商鞅说过:魏国,甲兵财货之强。但是侧面也体现出了秦魏国情的不同,秦国欲强,重在军事,其次农业,西北之地,手工业,娱乐都不是其强项,虽然地处边陲自保有余但是发展商业就别想了;而魏国地处中原手握天下商道,手工业(特别是冶铁业)发达,这些都是发展经济的优良条件。再加上人口密集,有利于魏军各地调动(不至于走到国境线要吃秦国这么多粮食)。打到哪里发展同化到哪里,灭掉宋郑卫鲁后将最繁华的中原江淮地区车同轨书同文。

做到以上四点,魏国大概率能在江淮击败齐国,逐步蚕食吞并宋,卫,郑,鲁,陶等地。此时魏国统一天下就进去垃圾时间。而且此时的魏与始皇帝登基时的秦还不同,秦毕竟文化科技正统性不占优(尽管也不差),必须快速攻灭六国;而魏控制着天下最好的地,怎么发展,秦赵楚也发展不过魏,差距只会拉大,而且魏室与周室同姓,手握周天子只需要以静制动。诸侯不动,魏就不断发展一点点蚕食周边,诸侯合纵,就连横破之,将统一大业进一步。但当然,这条路很长也很难走。

四,战国初期魏国为什么强大

战国初期,相对于赵、韩、秦,魏国确实是第一个崛起的。

当时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可以说一时间吊打四方,甚至在和秦国夺取河西之地控制权时,以五万魏武卒完胜五十万秦军(一说二十万秦军)。而赵、韩这时国力不强,只是魏国的小弟。


可以说魏文侯、魏武侯经过任用吴起进行改革,不断东征西讨,抑齐,败楚,夺秦,取得了大量的土地。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所以说,这个时候,魏国自然是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手,可能根本不会去想先灭秦还是整合三晋。并且春秋初期之前的尊王攘夷的霸主思想还是有影响力的,并不像战国时期的灭国战争。我夺了你的地,充实了本国,担当霸主,周围一帮小弟俯首称臣是当时霸主的主要目的。而且灭大国也是有风险。可参见战国时的齐灭宋而导致的六国灭齐。

不过假使魏国就是要灭秦平三晋来讲,个人认为先应该平三晋。

其一,三晋本为一体,整合三晋并不会招致被灭国之子民强烈反抗复国意愿,三晋文化传承,政治历史有着同一根源(晋)。长平之战是,上党子民也自愿归赵。

其二,统观春秋战国,三晋虽由一国瓜分而出,但实力不差,魏武卒军势志强,魏国中原富饶。赵胡服骑射,民风彪悍,意志顽强。韩国宜阳铁产,铁军强弩。赵,魏均独自给秦国发展带来过巨大的压力。但三晋其实并不是那么团结,相互攻伐不断,弱己强比邻。所以若三力合一,则无人能敌(屡次合纵攻伐,三晋都是主力,但后期都不团结,使得合纵开头一片顺,结尾前功尽弃)。

其三,秦国自己曾说过,若晋仍在,秦国则永无东出之日。确实晋这个超级大国,不管是地理,经济,军力。秦国在三家分晋之前,一步未出东方,所以魏国整合三晋,就算秦国已有巴蜀之地,魏国最次也能压制秦国。


假想:若先灭秦,魏国则天下独大,赵、韩之君则更为感受被吞并的压力,楚国,齐国仍为区域大国,势必不想练赵、韩这样与魏国之间的缓冲国也被魏国所得,可能会发生齐、楚拉着赵、韩、燕等合纵攻魏,此时魏国与赵、韩国境犬牙交错,东齐、南楚、北燕三面攻之,魏国只能分兵对抗,并不能合力一处,情势并不是很有利,很可能,魏国中原之土尽失,退守函谷关,成为第二个关中之“秦”。到时候就该叫虎狼之“魏”了。虽国立强劲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弱燕六国合纵攻灭强齐)。

而三晋之领土纷争外人大多看为三晋之“家”事吧。我三晋关起门来兄弟三个自己打自己与你何干。

五,战国时期,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

很多朋友说应该先攻秦,但是这些朋友显然忽略了,这是战国初期,战国初期各国形成了均势,都不允许有哪个大国突然打破平衡,后来秦国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变形,形势与战国初期已经变化很大了。


除非魏国能迅速兼并秦国,这个显然不太现实,秦国这么大,一旦形成拉锯形势,老窝就危险,曹操开始不强所以才不会被别人视为威胁啊,一定要把战国前期跟曹操时比,也只能把董卓和魏国的处境来比啊,后来曹操强了,他才有了被人围殴的资格,这个资格是魏国出生自带的属性。再强调一点,战国时期是“国”,曹操时期是“汉”,献帝代表了法理正统,很多郡县曹操直接派个人去管理那叫正常操作,要靠打下来才能统治的郡县那才是不正常啊,战国时周天子能让诸侯把地让给魏国不?魏国在前期就一反贼好吧,这点倒跟董卓差不多。

战国早期各国的动员能力是不一样的,早期魏国最强教科书说商鞅变法确立中央集权,事实上东周时期是中央集权的发展期,其实一直有大量的贵族集团的存在实际上的均势,那么动员能力就作用大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没有联合国军多,但是每一次联合国军都感觉志愿军很多打不过,那是因为我军的集结的好动员力更强。

秦献公只是扭转秦国颓势,但如果魏惠王真联合三晋灭秦当时的秦国是顶不住的,打秦国的好处在于秦国政治是上孤立的,山东六国当时认为秦国和戎狄一样,所以灭秦国也没人会帮秦国,而魏国灭赵韩那就有其他国家帮着赵韩对抗魏国。魏当时既不具备灭秦,也不具备吞并韩、魏之实力,魏国攻赵,历时三年才攻破邯郸,赵国并未因此屈服,最终魏不得已和赵和解。魏国攻韩,五战五胜,韩国并未丧失自守之力。

大秦帝国影响了太多人历史观,商鞅变法前秦国结束大内乱后就已经算中等国力了:至少强于韩燕,比赵也不会怎么弱。 赵国前期之所以听魏国的,除了文侯给的小恩小惠外,魏国对中山的控制也是主要因素。有了中山的赵国能够完整高效的整合领地,成为能够与后期秦国一战的超强。怎么不说让美国把日本让给中国?这样做就等于帮助中国整合原东亚文化圈,那么美国的势力将不得不退出东亚。同理,魏国让出中山,河北的领土就是老猫枕头下的咸鱼了。

三晋同盟可以存在的基础不在于什么三晋之间的所谓“兄弟情分”而在于魏国随时能够制裁韩赵。分家之后魏国东线随时可以围困邯郸,中牟。北面随时可以杀到晋阳。 韩国就更别说了,根本原因就一个:魏国先变法,自身够硬,魏国核心在东西两极,大家说可以直接威胁赵国,赵国也可以直接打魏国啊……根本原因还是魏国太强,跟着魏国混没坏处根本原因就一个:魏国先变法,自身够硬。

魏国核心在东西两极,你说可以直接威胁赵国,赵国也可以直接打魏国啊……把秦国打狠了,赵氏铁定会出来干涉的,而赵氏要干涉秦国在当时的法理道义和价值观中都是完全合情合理,赵氏是嬴姓的长宗。魏国的问题其实也是韩国的问题,赵国的地缘比他们两家稍微好那么一点,三晋最明智的发展策略就是同气连枝,一个拳头对外,用新扩的领土做为调节筹码在内部不断换地以优化地缘,当周边的便宜都占的差不多了,三晋还是免不了内斗,毕竟韩国不可能把铁山换出去,魏国也不会愿意让出盐池,赵国更不甘心永远被排除在中原繁荣地带之外。

不整合三晋是无力灭秦的,初期秦国虽然差点意思,好歹是一口气能拍出50万军队的诸侯国。而当时魏国在汾河谷地的核心地区都处于韩国的打击范围。但不灭秦,也无力整合三晋,关中盆地和汾河谷地本身就是一体。有秦国在后面捣乱,韩、赵那两个硬骨头委实不好啃。所以魏国的霸权是那样的纠结又脆弱。就想三国时期一样,比前期打仗多上一倍甚至数倍的后勤运输人员也算作部队,另外数字上吹一吹反正敌方只知道很多,最后在敌方记载了就成了以几万完胜数十万大军的大战了,孙十万有一次也是谎称十万大军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战国初期魏国吊打秦国)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