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苏轼的定风波是什么意思)
一,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作为苏轼豪放风格词作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作于他文思泉涌、尽出佳篇的被贬黄州期间,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简短有力,辞约义丰,充分体现了作者遇到困难不畏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人有着莫大的鼓舞作用。
先看词序。
“三月七日”点名时间,与下文“春寒”对应,指出此时是温度犹寒的早春,而非接近夏天的温暖的暮春初夏。“沙湖道中”指出时间,“沙湖”在现在黄冈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丝店,其时是苏轼因震惊天下的“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第3个春天。“遇雨”说明了环境,“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指出了现实条件,没有伞和帽子的大家纷纷躲雨,仓促狼狈。“余独不觉”体现了作者与众人的不同,“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写明了等雨过天晴后,写下的这首词作。
我们来看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即作者劝说身边仓皇避雨的众人,不要去在意这瘆人的雨打树叶之音,“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们不如放开喉咙,一边吟唱一边缓缓地继续往前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拄着竹拐杖,穿着芒草鞋,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要清闲自若,风雨这点小事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且就凭这一身轻便的蓑笠让我在广阔的烟雨浮尘中快意人生吧!
词句转入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寒料峭,冷冷的风吹得作者酒也醒了,还觉得有些身寒,这时,却蓦地看到远处山头上露出来夕阳的笑靥,仿佛正在迎接着作者的目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此刻,再回过头来想想方才风雨中萧瑟前行的路途,却只留淡然归去下的一种平静心情:晴有何喜?雨有何惧?心境平和的内心,已是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了。
这首词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天,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首句如惊雷乍响,一方面烘托出了人物所处的具体场景是风雨忽作,一方面开头的“莫听”二字又强有力地表示了风也罢、雨也罢、被贬也罢,这些外物尚不值得挂怀的潇洒畅快胸怀。“何妨吟啸且徐行”以反问句的句式令人精神一振,同时呼应了词序中“余独不觉”一句。上阕主写景,下阕主抒情。以“轻胜马”的心态,传达出一种逆境而生,敢于迎接挑战、搏击风雨的酣畅淋漓的豪情与放达,可见作者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绝尘心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受挫被贬,本应意志消沉,如柳宗元作《小石潭记》冷寂清怨,然而这区区风雨,又如何奈得了我们天性豪放的东坡!郑文焯在其著作《手批东坡乐府》中评点此词时说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途中遇雨又如何、仕途坎坷又如何?苏轼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便是一腔无畏逆境的豁达与豪阔。此乐观适然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战胜困难,不忘初心。正应此词之境:任他风雨雷鸣去,我自潇潇世外天!
二,苏轼《定风波》原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大意是:不要在意这瓢泼大雨,以及雨滴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在雨中缓缓漫步,纵声长啸,这不也是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大意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雨中漫步,比骑着马还舒适。风风雨雨又有什么可怕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一件蓑衣,一生的风风雨雨都不让我感到害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寒冷的春风吹到脸上,自己从微醉中清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阳光从山头那边照射过来,迎接我们。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过头来看过去那段风雨飘摇、隐晦冷落的旅程,已经过去了。在我心中,既无风雨,也无晴天。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诗人一行走在沙湖(今黄冈东三十里)中遇到的大雨,拿伞的人已经先行离去,同行的人被雨淋到,狼狈不堪,怨声载道,只有诗人不为所动,不久放晴后,苏轼有感写的词。展现了苏轼豪迈、自我勉励的风格,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洒脱的性格。
三,苏轼《定风波》全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这首《定风波》,细细品味:
仿佛间,我们似看到几个中年人冒着风雨,徐徐向我们走来,其中一位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边走,一边吟他的定风波词。一阵春风吹过,他微微打了个冷襟,这时一缕斜阳从山头照来…
位吟词的中年人就是苏轼,是年,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的春天。
“乌台诗案”是苏轼以言获罪的大案,差一点为此陷于死地,也是神宗朝影响较大的一个案件,牵涉到了 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他弟弟苏辙也在其中。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诗文风格影响甚大,从前期的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转向了后期的空灵隽永、朴质清淡。他的思想也从前期尚儒而转向了后期的尚道尚佛。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洒脱和旷达。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达了在人生逆境遭受挫折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词的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与“何妨”,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这一连串的诗与句子都是以词人的主体感受为主。而描写客体的“穿林打叶声”等居于次要地位。最后“一蓑烟雨任平生”似乎已跳到了当前景物之外,似是借遇风雨之事抒发人生态度。
词的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描写主体感受的词:“酒醒”“微冷”“回首”“归去”。还是以描写词人的主体感受为主。而客体的“料峭春风”正好吹“酒醒”,只是“微冷”。客体的“山头斜阳”却似迎接词人。词人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这点小风小雨算什么?归去之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四,苏轼的,定风波
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担心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何妨放声吟咏着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更觉轻便,谁会害怕这些?有蓑衣可挡风雨,任凭一生是雨是晴。春风吹醒酒意,微觉寒冷,却有山头斜阳迎接我,带来暖意。回头看刚才树叶在风雨中瑟瑟出声的地方,无需计较归途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
出行意外遇到风雨,从容如常,可见豁达。这是苏轼贬在黄州所作,言外还隐含了一层不惧政治打击的倔强性格。
五,苏轼定风波讲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朝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
2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放声吟咏。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3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纵观苏轼一生,从未向命运低头,即使身处逆境,也宠辱不惊,堪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苏轼的定风波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热门推荐
- 劫开大时,亚索的风往哪吹才能命中劫呢?(亚索的风怎么躲)
- 蒙古骑兵和唐朝军队打起来,谁会赢?(蒙古骑兵vs秦朝)
- 《大话西游2》游戏中是否存在两只连技能都一模一样的召唤兽?可否分享一下?
- 为啥vivo内置的游戏魔盒能提升游戏体验?有哪些原因?(vivo手机里的游戏魔盒是干什么用的)
- 《穿越火线》手游中,无影、雷神和超新星怎么样?(cfm雷神和无影)
- 在王者荣耀阿轲的所有皮肤中,你觉得哪款皮肤的手感最好,具体的排名是怎样的?
- 有哪些好玩的科幻主题的fps游戏?(有哪些好玩的科幻主题的fps游戏)
- 有什么适合手机玩的战机游戏推荐?(战机 手机游戏)
- 玩什么手游可以一天赚50元?(玩什么手游可以一天赚50元的钱)
- 热血传奇176版本玩家熟知的四大教主实力如何排名?(热血传奇各大教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