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三国 灭吴)

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三国 灭吴)

游宝
一,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公元二八0年,西晋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拥有长江天险的吴国,重新统一了中国,完成了曹操都没能完成的任务。那么,一个建国八十多年,传了四代皇帝的吴国政....

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

一,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

公元二八0年,西晋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拥有长江天险的吴国,重新统一了中国,完成了曹操都没能完成的任务。那么,一个建国八十多年,传了四代皇帝的吴国政权,怎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早就想吃掉东吴,可是竟然相持了几十年,曹操当年率三十万大军没有拿下;曹丕做了皇帝后想统一天下,率领几十万大军下了江南,跑到长江岸边一看,波涛汹涌,东吴大军壁垒森严,不由感叹一声,看来老天爷是要把中国分成南北两大块啊。

这样一个颇有实力的吴国,最后却随着蜀国的灭亡也崩溃了。那晋武帝的灭吴之战是怎样打的呢?

当年,西晋出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向东吴发动总攻。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王濬的部队。吴国当时为了防止上游有船下来,用拦江铁索把长冮拦了起来,但王濬事先预备了几十张大的木筏,上面安装了很多的火炬,火炬上面浇了很多的油,然后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这个火船从长江顺流而下,碰到铁链将其生生烧断了。就这样,王濬的楼船就非常顺利地通过了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当西晋的战船出现在长江之上的时候,孙皓方才梦醒,他命令将军张象率领一万水兵抵挡,而张象一看江面上满是王濬的船队,浩浩荡荡,旌旗飘飘,干脆脚底踩油溜之大吉了;孙皓又命将军陶睿率军抵御,但在夜里陶睿的两万多人又跑了个精光。

史书上说,这时的孙皓“肉袒面缚,衔璧牵羊”。意思就是孙皓把自已的衣服解开了来,打着赤膊,叫人把自己的双手反绑上,牵着羊,抬着棺材,率领东吴的文武百官跑到了王濬的军营前,请求宽恕投降。

吴国就此灭亡了,三国分立的局面也就此结束了。

二,三国演义灭吴之战是第几回

公元279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司马炎调集晋军二十余万大举发兵伐吴,自此晋灭吴之战正式开始,到第二年(280年)三月以吴主孙皓投降而胜利结束,战争仅仅持续了五个月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这次战争的前前后后。

在263年和265年,蜀国、魏国先后灭亡,三国鼎立的形势被彻底打破,形成了晋国和吴国分立的局面。从晋、吴两方的实力上看,晋灭吴是势在必行的,不过鉴于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压力,司马炎始终无法进行伐吴之战。

六路伐吴

到了279年,晋军前线的将领纷纷上表请求伐吴,司马炎借此力排众议决心发动伐吴之战。当年十一月,司马炎令贾充为主帅统帅晋军二十余万兵伐吴。

晋军兵力配置如下: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面对晋军的大举入侵,吴国在第二年正月宣布大赦以求提升民心士气,但是实际上已经无力回天了。

吴军的全面溃败

在荆州方向,晋军连战连捷,吴军各处要塞均宣告失守,吴都督孙歆和水军都督陆景先后战败。随在吴军主力的迅速战败,吴国的地方官员大量投降,形成了“沅、湘以南,接于交、广,州郡望风送印绶”的局面

在吴军全线失利的情况下,孙皓派遣其丞相张悌亲领三万精锐之师沿江逆战,希望能够挽回败局。不过吴国的这三万最后的精锐是于事无补,很快就被晋军全部消灭了,主帅张悌战死。随在张悌军队的战败,晋军伐吴之战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被啃掉了。

此时顺江而下的王濬已经兵临城下 ,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吴主孙皓还准备搏一搏,先是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一万前往迎击,继而又派遣陶濬带来两万军队出击晋军。这些军队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晋军面前不战而降,吴主孙皓最终只能投降,自此晋灭吴之战胜利结束。

三,灭吴之战主将

谢邀,公元279年,魏国将臣王濬等人上书司马炎请求伐吴。上书中的内容是:王濬已经年近七十,而且他的战船基本上都已经腐朽了,再不伐吴估计王濬就再无出征之日了。司马炎看出了王濬等人伐吴的决心,而且此时为了伐吴已经准备了多年的工作,于是决定出兵伐吴。

公元279年11月,司马炎亲自率兵二十万,兵分六路,开始了伐吴之战,六路分军分别为:第一路军由镇东大将军司马伷率领;第二路军由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率领;第三路军由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率领;第四路军由平南将军胡奋率领;第五路军由镇南将军杜预率领;第六路军由王濬率领。这一战略部署完全符合司马炎多年部署的灭吴方。

公元280年,由王濬率领的八万大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攻入了吴国都城建业,孙皓向王濬投降,并献上了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户、二十三万甲士的士民簿,吴国正式灭亡。

【简单谈一下吴国为什么会在公元280年灭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炎。灭吴之战,其实完全可以在灭蜀之后,但是司马炎一拖再拖,遗误了最好的战机。

吴国灭亡后,司马炎开始了堕落之路,他把州郡中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全部废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美色上,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所以在他死后,西晋王朝马上进入了灭亡之路;他封的诸侯开始了造反;北方少数民族五胡开始了入侵西晋;司马衷是个无能的君主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王濬是怎么灭吴的】

其实灭吴之战的真正功臣是王濬。王濬出生在河南灵宝西。家族背景是士族,为官严正清峻,善解民情,所治之处皆有成就。后来经过羊祜提拔,当了益州刺史,开始为灭吴之战建立强大的水军。

灭吴之战开始后,王濬率领的水军所向披靡,直接达到了吴国都城建业,为灭吴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吴国被灭后,王濬看开始装疯卖傻,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功高盖主了,他一改过去的将军威风,整天大大咧咧。

王濬的这种作风让司马炎很放心,宫中有很多大臣弹劾王濬,但是司马炎都不予理睬,他觉得王濬就是一个莽夫而已,当不了什么皇帝。

公元286年王濬逝世,终年八十,这样他也是善终了。

总结

灭吴之战,因为司马炎的原因拖了很多年,差一点错过了最佳战机。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再拖上两年,孙皓这个暴君下台,司马炎又死了,而司马衷又是一个无能的君主,那么灭吴之战绝对不可能这么顺利。

四,三国灭吴的总指挥将领

被司马炎建议的晋朝灭的。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

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

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五,三国灭吴杜预

  晋灭吴之战是三国后期的统一战争。265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灭蜀后病逝,其子司马炎接任,并在同年废魏帝自立,建立晋。其后于279年,司马炎下令六路晋军攻吴,势如破竹,成功于280年三月十五成功逼降吴主孙皓,西晋统一天下。

  晋灭吴之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晋具有各方面的优势,但仍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严密部署,终于迅速取胜。弱小的吴国面对强敌,反而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结果一败涂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晋武帝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基础。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迫使陆抗只得采取“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众又练兵,又生产,提高晋军的战斗力,使晋军由“军无百日之粮”变为“有十年之积”。羊祜死后,继任者杜预继续练兵习武,屯积军粮,加紧备战。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浚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王浚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王浚、杜预(时羊祜已死)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市),镇南大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今湖北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晋军东西凡20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浚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浚、唐彬率军7万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暗置江中,以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浚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随即司马炎又命王浚为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同时命杜预南下镇抚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衡阳(今湖南湘潭西)。于时王浚遵命即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又“泛舟东下,所在皆平”。至此,晋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准备渡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兵3万,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5800人。吴国上下大震。王浑率军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纳建议,停军江北,等待王浚。这时琅玡王司马伷的晋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

  三月,王浚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2万兵众抵抗,这些士众却于出发前夜,即尽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浚、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按司马炎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浚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也要王浚停止进军。但王浚不顾王浑阻拦,于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万,方舟百里,鼓噪而进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浚军前,吴亡。晋统一全国。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三国后期,灭吴之战是怎么打的?(三国 灭吴)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