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戚家军鸳鸯长枪)

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戚家军鸳鸯长枪)

游宝
一,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倭寇的战斗力极强。明军在其面前一度不堪一击,屡屡在掌握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情况下被其大败。1555年,67名倭寇就从浙江一路杀到大明留都南京,“经....

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

一,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

倭寇的战斗力极强。

明军在其面前一度不堪一击,屡屡在掌握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情况下被其大败。

1555年,67名倭寇就从浙江一路杀到大明留都南京,“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杀伤4、5000人。杀大明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横行八十多天才被剿灭。

不过,戚继光却堪称倭寇克星。

戚继光与倭寇大小百余战,无不全胜。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歼倭寇数万,且损失极小。(损失最大的林墩战斗,也只阵亡69人)

接近“零伤亡”的战绩,在今天高科技战争中不足为奇,但在冷兵器时代,却堪称奇迹。

戚继光是如何做到的呢?

"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练兵实纪.军器解》

戚继光在组建军队、操练军队时,就以追求”零伤亡“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因此,他磨砺了以”鸳鸯阵“为代表的战法,完全克制了倭寇,创造了接近“零伤亡”的奇迹。

倭寇“屠戮”明军的专门战法

要找到克制倭寇的办法,自然要先了解倭寇的特点。

倭寇在与明军作战时,能取得近乎屠杀一般的战果,在于他们给明军“定制”了战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

倭寇的总体装备水平,与明军差不多,主要是长枪、倭弓、倭刀。

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战争中,长枪是最主要的兵器。

丰臣秀吉手下的猛将被称为“贱岳七本枪”,德川家康手下号称日本张飞的本多忠胜以“蜻蜓切”(长枪)闻名。

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交战中,长枪互刺,也是步兵近战最主要的方式。

不过,在与明军交战时,倭刀成了倭寇取胜的法宝。

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倭寇的常用战法。

1、每战前,必派出1、2个人在阵前晃荡,引诱明军开枪射箭。

2、待明军矢石火炮“空竭”,倭寇摆开“蝴蝶阵”来战。

3、倭寇一人挥扇,众人一起舞刀向空中,做势劈砍。明军举枪向上时,倭寇迅速从下砍来,杀伤明军。(以武艺优势突破明军长枪,杀入阵内)

4、杀入阵内后,倭寇“四分五裂”(小组战斗),分割明军。

5、激战正酣时,倭寇必四面伏起,突击明军阵后,使明军崩溃。(以专门的奇兵迂回)

倭寇对明军的这种战法,在日本国内战争中的常见战法是迥然不同的。

可以说,倭寇是给明军“定制”了一套战法,扬长避短,故能“吃定”明军。

“吃定”明军

倭寇的战法,克制了明军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1、抓住明军训练不足的弱点,设法化解明军火力优势。

当时的倭寇,也装备了少量的火器,但数量不多,用得也不熟练。

相比之下,明军的远程火力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早在朱元璋时,”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持有率10%,另有30%弓箭,远程火力比重近半。

而在成化年间,一队五十人,“弓箭手三十”,60%为弓箭手。

即便明军射击水准不行,但人数多,火力密度摆在那里,倭寇如果对射,无异于自杀。

因此,倭寇派出少许敏捷人士,在阵前远处诱使明军浪费火力。

一见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施炮射箭,甚至不顾及射程,这是训练不足、军纪垃圾部队的常态。

据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士兵回忆,甲午战争时,日军也用这种方法来耗费清军弹药。

看来,日本人这一套是玩出经验来了。

2、充分发挥倭刀的优势,使明军仅有的近战能力无法发挥。

倭刀,是倭人在装备上不多,甚至是仅有的优势。

倭刀长五尺,加上柄长一尺五寸,总长六尺五寸,锋利无比,且太刀为双手使用,势大力沉。

明军以长枪刺之,倭寇以刀击枪,“十数枪齐折”。

一交手,两兵一交,自己的兵器断了···不要说当事人,就是在屏幕前看电视都能感觉到一丝绝望。

倭武士从小练习刀法,其训练程度自然远远高于明军军户,因此,倭寇作势向下劈砍,明军仓皇防御,步伐灵便的倭寇顺势调整为由下劈砍。

值得注意的是:倭寇用此法,是在一人挥扇后,“众皆舞刀而起”,是标准化动作,而并非个人临场发挥。

明军知道“倭法”,但就是防不住,只能说是技不如人了。

3、以小组作战,克制明军兵力优势。

明军兵力往往远大于倭寇。

可是,明军最小的战术单元“队”却有五十人。

这要是在平原结阵抗击骑兵冲击或许很合适,但在水网纵横,地形狭窄的浙江、福建沿海就笨重无比了。

倭寇“四分五裂”,以小作战单元插入明军队中,完成对明军的分割,明军的基本战术单元被打乱,任何战术通通无法发挥了,胆小的要崩溃,胆大的也只能人自为战。

4、以“伏兵”出明军阵后,引发明军总崩溃。

尽管已经瓦解了明军的“队”,但明军毕竟兵力多。

如果不能在更大范围瓦解明军,明军后援不断投入,陷入消耗战,那对倭寇一点好处都没有。

因此,倭寇组织了“伏兵”、“奇兵”,找准时机,迂回明军薄弱环节,引发明军总崩溃。

倭人以针对性战术,充分发挥个人武艺和倭刀的优势,“吃定”明军,使本就士气低落、训练不足的明军有力使不上,不断崩溃。

后人都以此讥讽明军军户的无能。

其实,对普通士兵而言,即或有血性,在被对手限制后,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只有找到限制倭寇的办法,才能真正打击倭寇。

戚继光办法1:以兵器配合,化解对倭刀的恐惧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如果对倭刀没有办法,每次一交手,兵器被人砍断,手无寸铁,谈论任何战术都是扯淡。

只有找到化解倭刀威胁,士兵才能“立稳脚”,才可能施展技术、战术。

因此,明军的有识之士很早就开始寻找以兵器配合压制其个人武艺的办法。

唐顺之就曾提出“鸳鸯阵”的雏形(鸳鸯阵并非戚继光“原创”),即:五人为伍,伍长在前执长牌,身后为狼筅二名,狼筅后为长枪二名。

戚继光继承和发展了唐顺之的阵法,但保留了以长牌、狼筅为“不可胜”的基本装备。

长牌防御面积大,倭寇上攻也好下攻也好,都难以逾越。

狼筅长一丈五六尺,加上枝垭,直径大约二尺,既能阻止敌人靠近,又不妨碍己方长枪刺杀。

倭刀虽锋利,但砍在枝垭上锐力被化解,无需分心格挡防守的明军可以专心刺杀。

以长牌、狼筅,倭寇根本近不得身,难以施展其刀法,明军能够站稳脚跟,给敌打击。

戚继光办法2:以兵器分工,使倭寇个人武艺的优势无法施展。

要让明军整体的个人武艺迅速超过倭寇,是不现实的。

不过,通过分工,“人尽其才”,明军的战斗力是可以胜过倭寇的。

戚继光的“鸳鸯阵”,通过分工配合,“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的武器,降低了格斗难度。

长牌手可以“无甚花法”,只要又胆有力,就可以举着长牌保护兄弟们。所以选用年力稍大的人。(稳重、勇敢)

藤牌比较小、灵便,需要年少敏捷,手足还没有僵硬的人使用。

狼筅枝干繁重,由年力大的老成之人使用。(防御性武器多偏年纪稍大者使用)

长枪是主要杀敌武器,还是需要相当武艺基础、格斗经验的人,一般用30岁左右的“精壮好汉”。

短兵“稍次长枪”,也需要精悍之人。

最后一位伙兵,负责埋锅造饭的···会做饭就好···

正因如此,戚继光在组建戚家军时,可以招募义乌壮士。

他们虽然缺乏军事训练,但团结,不怕死,身体强壮,性格朴实,更没有军户的不良习气,可以更好执行战术。

戚继光办法3:以“结构化小组”对“分散化小组”,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前文说到,明军传统一队为50人,笨重无比,倭寇以小组“四分五裂”之,使明军基本作战单元无法执行战术。

戚继光的“鸳鸯阵”,基本单位以12人为一队(含队长1人,伙兵1人)。

根据作战需要,“鸳鸯阵”还可以再分合。

“鸳鸯阵”可变为“三才阵”。

“鸳鸯阵”由对称的两伍构成,根据作战需要,每伍可以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形成“小三才阵”。

如果倭寇“四分五裂之”,渗入明军中,“鸳鸯阵”每伍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即左右各跟一长枪,一牌、一钯再外侧护卫长枪。两个纵队变成各自保护背部的两个横队,继续以兵器配合的“机构化小组”打击渗入的倭寇。

同时,为了更好的进攻,“鸳鸯阵”又可变成“大三才阵”。

即队长居中,边上两支狼筅,后面两钯,组成进退有据的“阵脚”,两侧由两长枪和一牌组成攻击分队,作为奇兵,由两侧杀伤敌军。

因此,如果倭寇渗入各“鸳鸯阵”之中,他们会发现:戚家军仍然是配合严明的打击组织。倭寇依然近又近不得,防又防不住,一筹莫展。

戚继光办法4:以“一头两翼一尾阵”,“玩死”倭寇

“鸳鸯阵”,只是戚家军的基本战斗小队,这是戚家军能打击倭寇的根本。

但是,要让各个小队形成合力,并配合其他兵种(如火器),还需要更高层面的组织。

戚继光一改明军传统的“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的编制,主将下辖五营(前、后、左、右、中),只有4000余人,每营800余人,每大哨200余人,每哨不足50人,每队12人。

交战时,哨、官、总列“一头两翼一尾阵”。

此阵成对称的菱形,任何部分都可为头,因此,无论倭寇从哪里打来,戚家军能同样应对,解决了“立稳脚根”的问题。

开战后,远程火力不再如当初的军户一样一顿乱来,而是有纪律射击:百步时,由鸟铳手开火,五六十步时,由弓弩手射击。

如此,明军火器、远射武器的优势得以充分施展,倭寇接近前已给敌相当打击。

敌人接近后,戚家军前敌鸳鸯阵分为两层,依次上前厮杀,既保存体力,利于持久,又避免全部被敌牵制,保证能够应付意外。

同时,两翼伏兵,看准时机,以“人少易出”的“三才阵”攻击倭寇的侧翼、背部。

以前倭寇杀入阵内,就可以形成对明军的分割,此时如果倭寇再杀入,就是自投罗网,被明军分割包围了。

可以说,戚家军的战法,完全限制了倭寇个人武艺的发挥,倭刀虽锋利却根本使不上力,而明军可以凭借火力优势、组织优势,给敌致命杀伤!

以“规范化”,粉碎倭寇小计谋

当然,倭寇还有一个办法:诈败。

倭寇通过退却,诱使明军追击,等到明军在追击中进入不利地形或队形混乱,倭寇再以个人武艺反击。

这一招曾让戚家军吃亏过。

林墩之战中,因向导通敌,戚家军被带入不利地形,无法展开队形,阵亡69人。

痛定思痛,戚继光总结经验,总结出“战胜追贼防伏之法”,规范追击纪律,凡遇到可疑地形,留兵搜索,大部队继续追击,不做停留,既防止中伏(倭寇伏击“善抄我后),又不浪费机会。

如此,戚家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

因此,戚家军屡屡能以极小的代价重创倭寇!

典型战例:上峰岭战斗

面对戚家军,倭寇什么办法都不好使,戚家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极小代价歼灭倭寇。

上峰岭战斗,就是典型例子。

当时,倭寇2000余人在大田镇劫掠,而戚继光因部队分驻各处,身边只有1500余人,敌众我寡。

戚继光激励将士,毅然救援。

倭寇劫掠得收获多,见戚继光到来,不想惹,转移,准备犯仙居。

戚继光料倭寇必经上峰山,遂率军先敌抵达上峰山。

待倭寇冒雨从山路成单列队形经过此山时,戚家军鸟铳齐发,以”一头两翼双尾阵“,居高临下,攻击倭寇。(山地伏击战中能施展此阵,足见此阵适应性之强)

倭寇败走,退到北面小山顽抗。

倭寇占据的小山,是上界岭,”峻削如柱,顶虽横广,旁止一径可通,非攀援鱼贯,则必失步“。

可以说,倭寇所据天险,是很难搞的。

你只能攀爬上去,过程中没有反击能力,而倭寇可以居高临下攻击你。

一般情况下,就算攻方能取胜,也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

可是,戚家军“覆楯仰击,夹以长矛”。用长盾防御倭寇的砍杀,以长枪刺杀倭寇,顺利登山,一举歼敌。

一般作战,士兵又要攀爬,又要防守,又要反击,没有4、5支手根本就是找死。

但是,戚家军原本就是配合紧密的团队作战单位,攻者专心负责攻,守者专门负责守,哨官专心指挥。

前方大盾足以抗击倭人的砍杀,后面长枪足以完成对倭人的刺杀。

因此,即便占据绝对地利,在戚家军面前,倭寇再是一身武艺,仍然是攻又攻不成,守又守不住。

未被歼灭的倭寇攀山而下,奔走水路。

戚家军船只迅速追上,围住倭寇,以火铳攻击,全歼倭寇!

如果说单纯在陆上倭寇还能还手,此时,倭寇只有被歼,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了!

此战,戚家军的压倒性胜利,使倭寇不敢再犯浙江,此后作战转移到福建地区。


当时,大明与倭寇总体装备水平相当。

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不足之处,基本上是各有千秋。

倭寇找到了明军的软肋,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使明军的火器优势、人数优势无法发挥,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的劣势得以放大,故能以极少人数屡破明军,横行无忌。

戚继光则创造性的发展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鸳鸯阵,攻守结合,人尽其材,使善于格斗的倭寇无计可施,使锋利的倭刀无从施展;一头两翼一尾阵,使倭寇始终三面受敌,故能屡屡以极小伤亡歼灭倭寇。

决定胜负的,是人。

二,戚继光的鸳鸯阵弱点在哪

先说结论:能和倭寇打出冷兵器时代的一系列零伤亡的全胜战绩,一是靠戚家军的正规化建设,二是采用了科学的战术体系和训练体系,并非全是鸳鸯阵的功劳。

鸳鸯阵战术详解

从鸳鸯阵本身来分析,这种队列编制对倭寇确实是科学有效的。鸳鸯阵基本单位是11人制的小队,设藤牌手一人,长牌手一人,狼筅手2人,长枪手4人,镗钯手2人,火兵1人。

这种阵法的核心逻辑是:兵种相互掩护,追求火力密度。

长牌手则是手持巨大的一面盾牌,为长枪手抵挡矢石,并掩护藤牌手;整队火力输出的核心是4名长枪手。但因为长枪回手较慢,一击不中,容易给对面暴露空挡,需要牌手掩护;而狼筅则可以凭借繁多的枝丫扰乱敌人,掩护藤牌手,给藤牌手创造击杀的机会。后面的2名镗钯手用于防卫侧翼,防止有漏网之鱼绕侧;这样2列纵队的鸳鸯阵作战小组在正面的火力密度达到了6长1短或6长2短——这个火力密度达到了靠单兵武艺来逞能的倭寇的7倍或者8倍。什么样的武士能战胜这样的作战小队?宫本武藏来了也够呛。

鸳鸯阵的变阵同样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变阵成“左右二伍”(两个小纵队),“小三才”和“三才”(纵队变横队)。这种变阵方法和近代西方非常类似,可以很好的满足战场需要,完成行军队列到作战队列的转变。

左右二伍(二列纵队)

小三才(二横队)

三才阵(纵队变大横队)

当然了,鸳鸯阵不是单独存在的,戚家军是按照4队一哨,4哨一官,4官一总;每个总设置信号旗和鼓手号手,完成队列行走、变阵和作战指挥。

戚家军的正规化建设

鸳鸯阵的使用要归功于戚继光将军的创造——一位具备科学思维的军事家。戚继光不迷信古代兵书成法,又敢于“崇洋媚外”(认为鸟铳远胜于土造火铳),都是他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不仅能否发现正确的军事建设方向,还能制定各种各样的战术细节,纵观才整个大明王朝,能达到这个层次的军事家是罕见的。他很早就知道军事正规化是提升战斗力的根本:“兵制完备,令行禁止,定标准,重四艺,严军纪,重赏罚,可长保虎狼之师也”——《备俺答策》。

而之所以说戚家军是正规化建设的军队,是因为它满足了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戚家军征兵的兵源做到了去身份化。兵员不再依赖军事贵族或军户,而是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主要还是平民阶层),士兵的出身只要满足一定门槛即可(避免鸡鸣狗盗之徒入伍),士兵服役领工资。戚继光建设戚家军时,果断排除了卫所兵和军户,而是从民风彪悍的义乌平民阶层中招收兵员,是典型的志愿兵。而对这些大头兵的军饷,能做到从来不拖欠,不吃空额。这个是北方连装备精良的九镇边军都做不到的。

二是对记军功进行了改革。明代是以敌军首级计算军功,但是戚继光严禁战场上割首代功:“长兵之数决不许带解首刀,只管当先杀去,不许立定顾恋首级”。因为战场上一旦队形崩溃,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结局。因此采用集体记功法:“每颗首级以三十两论之,当先牌枪筅分二十两,当先牌枪筅分二十两,砍首兵二两,余兵无分者分一两,火兵虽不上阵,本队有功,亦分五钱;每颗本队鸟铳手亦分二两。”这样就极大激发了集体的能动性和凝聚力,并且避免了因为战场上挣功而导致的混乱。

三是很强的纪律性。《纪效新书》一共18卷,前9卷都是各种军法、条款、禁令、规范,戚继光事无巨细的全部记录,对触犯每一项的处罚都做了很详细的规定,如果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对违反军纪的惩罚是动不动就;能把处罚定的这么狠,说明戚家军的军纪已经相当严明,很少有违纪行为。

四是科学的战术体系和严格的训练。面对个人武艺高强的倭寇,戚继光详细的分析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长处当然是单兵作战能力强悍,短处则是战场上每2个倭寇之间必须有足够的距离,这些倭寇的武艺才能发挥出来。针对这样的特点戚家军选择了密集混合编队的作战小组——鸳鸯阵。这种阵型非常灵活,在作战时可以结成密集阵,在索敌、侦查的时候,又可以以哨为单位进行拉网排查,非常好用;而在接敌时可以按照不同情况变阵为二伍、小三才,三才,这需要严格和频繁的进行队列行走和队列变换训练。能做到这一点的古典军队确实是非常不易的。

此外戚继光重视远程投射火力,弓、弩、鸟铳、弗朗机混用,满足不同射程上的打击,及时淘汰了不实用的各种火门枪和火箭。在训练上只要求士兵精确射击90步以内的目标,甚至要求士兵“长兵短用”:”至若弓箭火器,皆长兵也,力可至百步者,五十步而后发;力可至五十步者,二十五步而后发,此亦长兵短用之法也。”在近距离发射,既保证了精确性又保证了威力,但对士兵的心里素质要求非常高;英国人曾经在加拿大创造了30米距离上以3轮射击击溃法军的记录,但之前就是像一根树桩一样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承受着巨大伤亡,这对士兵的纪律性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可想而知。戚家军敢这么做,也是因为纪律强作为前提。

三,戚继光的鸳鸯阵法


谢邀!鸳鸯阵是戚继光的了不起的发明!主要是对付倭冦的!明朝中期,实行海禁,而此时的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经济问题严重!作为脱离生产的武士阶层,生活困顿,但又不可能失去身份去参加劳作,于是到中国东南沿海来抢劫便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门径。

由于倭冦大多是破落武士,是专业从事格斗的人员这些人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而此时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比较差,再加上普通士兵,作战能力远不如专门从事格斗训练的倭冦,就如同一个业余挙手对战专业拳手一样,因此屡剿不绝。而且倭冠人数越来越多!为患甚重,惊动中央!于是派戚继光南下平冦。

开始打了几次,戚继光也有损失,但戚毕竟是一代名将,他立刻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重新作了规划!

1、招慕新军,重新巡练。2、重新打造武器!自唐朝后期,经五代十国的混乱,再加上宋朝的重文抑武,使中国的武器-单刀,流于好看,实不堪一击。倭刀是学自唐刀,又加以改良,刀背厚,刀面窄而长,可以劈、刺。而且双手握刀,力道很大!当时明军的刀面宽而短、薄,且单手持刀,两刀相碰,明军的刀常常被砍断了!因此,戚准备重新用包钢法制刀。3、创建鸯鸳阵!由于东南沿海一带,阡陌遍地,河沟纵横,而倭冦又到处流窜,少则百十人,多则数千人,散布各处!很难采用大部队一次性决战解决问题!于是针对倭冦的特点创造出鸳鸯阵!下面着重介绍鸳鸯阵:

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滕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

狼筅

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

而且这个阵法可以随时以11人一组叠加,变千人万人!又可以变少化减成5、6一组的两才阵和3、4人一组的三才阵,去对付单个的倭冦。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有效的杀伤敌人!就这样通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用零伤亡的成本,肃清了倭寇!

戚继光的伟大之处,是亲临战场,勤于思考,基于实际,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具有针对性的创造出把敌我双方优劣之势颠覆性翻转的阵法!抗倭胜利后,戚继光后来又到北方驻防,他还创造出许多针对北方地势平坦广阔、骑兵纵横突击的许多阵法!

纵观中国整个军事史上,戚继光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可以与大破林胡的战国名将李牧媲美!

四,戚家军的服装是鸳鸯服吗

历史上的戚家军,等同于现代的特种部队。戚家军与倭寇战斗时好像结伴而行的鸳鸯,所以被命为“鸳鸯阵”

明朝时,南方沿海倭寇成灾,他们四处侵扰大明沿海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这些倭寇大都是日本的浪人、明朝的罪犯等组成的团体。倭寇们抢了东西、杀了人就跑,而当时明朝军队又腐败透顶、战力极其低弱,两万明军见到两千的倭寇反而调头就跑,大明政府为此头疼不已。

直到戚家军的出现,历史上正式的戚家军就是大名鼎鼎的(义乌兵),而戚继光根据战场形势,研究出了专门对付倭寇的“鸳鸯阵”。

因为闽浙沿海地区多是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无法开展战斗,而倭寇善于埋伏,然后短兵相接。而鸳鸯阵以十二人为基础单位的阵型,长短兵器相互结合,可利用地形和战斗需求不断变化,可以完全克制倭寇的战斗特点。

“鸳鸯阵”阵形配置12人为一对,阵前为队长,其后两人一个手持长牌、一个持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抵挡倭寇的重箭、长枪等。藤牌手执轻盾身配标枪和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掩护部队前进,队伍后边还有二人手执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辅助长牌手推进。接着后面还有四名长枪手,左右个两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队伍最后还有一个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矛盾相辅,长短结合,灵活多变,能完全发挥长短兵器的功效。

(狼筅)

“鸳鸯阵”灵活多变的阵形,可根据战斗情况和需求从纵队变成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个小阵或左中右三个小阵。当变成两个小阵时称“两才阵”,这时左右盾牌手分别跟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队伍进攻;当变成三个小阵时有称为“三才阵”,此时的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在中间,而盾牌手在左右两翼保护。这种因情况而变的阵法又叫“变鸳鸯阵”,此阵灵活多变且机动性强,正好克制了倭寇的作战优势。

“鸳鸯阵”具体的作战方法为:右边执方形藤牌的士兵,主要任务就是保持即得位置,稳定队伍阵脚。左边执圆形盾牌的士兵,则匍匐前进,并在盾牌后面掷出标枪,迫使敌人离开有利的防御位置。如果敌人被迫离开,后面手执狼筅的士兵立刻把敌人扫到在地,然后手持长枪的士兵上前把敌人刺死。最后两个手持锐把的士兵负责保护队伍后方,警戒侧翼,需要时还要上前支援前面的伙伴,组成第二道的攻击力量。

综合来说“鸳鸯阵”的战斗方法就是“牌前进,筅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


“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主要为:狼筅、藤牌,长枪、短兵。

狼筅


藤牌

长枪



戚继光带领的队伍打的倭寇丢盔弃甲,保护沿海一带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立下赫赫战功,我们看下戚家军的战役。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倭首2名,其余未割首和淹死着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方1500人对倭寇2000人,全歼倭寇两千人,斩首344颗,生擒倭首5名,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战役:消灭倭寇3000人。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伤亡倭寇(包括假倭寇),斩首688,戚家军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多名,斩首960颗俘虏26人,我方阵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之战:斩首2622颗,我方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倭寇1万多人,斩杀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人,我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之战:击溃倭寇万名,斩首177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蔡丕岭之战:击溃倭寇7000余人,斩杀1000多名,斩首160颗,我方阵亡31人。

看了上面的战斗伤亡统计,难怪有人说“戚家军的每次战斗,死十几个人都算天文数字”,这也说明了当时的戚家军有多么的强悍。

中国的戚继光,百姓的戚家军,义乌的兵,他们的事迹已被载入史册,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

五,戚继光鸳鸯阵的成功体现了()的重要性?

答:明代军事史上的亮眼一笔,当属“戚家军吊打倭寇”。

比如在嘉靖四十年(1561)戚家军的成名战“台州九战”上,初成军的戚家军面对绝对优势的倭寇,一个月内历经九次残酷血战,以总计阵亡九名将士的代价,累计“擒斩”“焚溺”倭寇五千四百多人。在那个明军面对倭寇常退缩不前“躲猫猫”,甚至几十个凶残倭寇就敢追杀成百上千明军的年月里,如此一幕,堪称逆天。

这样的“逆天一幕”,当时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转战福建的戚家军,在横屿之战里阵亡十三人,斩首倭寇“三百四十八级”,牛田之战零阵亡斩杀倭寇“六百七十二级”。兴化之战阵亡了军官周能等六十九人,斩杀倭寇“两千零二十三级”。仙游之战面对上万规模的倭寇,兵力严重劣势的戚家军在浓雾中浴血突袭,己方阵亡二十四人,除“焚溺”数千倭寇外,还斩杀倭寇首级“四百九十八级”。“一边倒”般的吊打场面,正如戚继光“老上司”谭纶的一声惊呼:“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震,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


尤其叫那些刀头舔血的倭寇们深深恐惧的,更有戚家军强悍的白刃战能力。比如“台州九战”里的温岭之战,当得知对面优势兵力的倭寇,还挟裹着上千浙江百姓时。戚继光毅然决定,为免伤及无辜,戚家军全员放弃火器,与倭寇打白刃战。然后“众皆感泣”,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后,戚家军以“零阵亡”的表现,漂亮全歼这股倭寇,救出被掳百姓一千二百人。脑补这“毫发无伤击败倭寇”的场面就可知,这是一支怎样的英雄之师!

那么,为什么这支英雄之师,可以把昔日明军谈之色变的倭寇,一次次霸气摁在地上摩擦?至今“圈粉无数”的一条原因,就是戚家军的“鸳鸯阵”战术。本名“鸳鸯伍”的“鸳鸯阵”,由明代学问家唐顺之(王阳明徒孙)首创,然后被戚继光发扬光大,这种十一名作战士兵使用长枪短刀筅,密切配合的阵法,堪称冷兵器搏杀时的无解强阵。后来戚继光调任北方,又将其升级为冷热兵器密切配合的“车营战术”,把嚣张的鞑靼部落打跪。


可以说,在戚继光一生“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的辉煌里,乃至戚家军转战南北半世纪,几乎打趴下“明朝一切敌人”的传奇里。“鸳鸯阵”的确是个制胜法宝。那戚家军的强大只凭这法宝?其实,这才是一个缩影了明朝兴衰的问题。

要理清这个问题,就要先看一个事实:戚家军横空出世前,倭寇凭什么在东南沿海如此凶横?虽然这些“真倭”们公认武艺高强,有些倭寇据说还身怀“阴流”等绝世武功,但说到底都是一群悍匪,怎么就叫明朝的沿海正规军闻风丧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明军太衰。

在16世纪“嘉靖大倭乱”的大部分时期,明朝的东南沿海防务,都是烂到家的模样:广东福建浙江等倭寇作乱的“重灾区”,沿海卫所的缺额往往高达百分之七十,比如作为战略要地的浙江海门卫,只剩了六百多士兵。福建的六鳌所更只剩了四十二人。浙江账面上的四百多艘战船,早就不见了踪影。“留守”的士兵,也多是老弱残兵,遇上倭寇打两下,常见跑得精光。就连大英雄戚继光本人,早年带兵打倭寇,一开打部下就跑路,把他“晒”原地。


所以,翻看戚家军“亮剑”前,明朝抗倭的各类战史,就常见哭笑不得的景象。比如1553年的南沙之战,数万明军围困数千倭寇五个月,竟连进攻都不敢,双方就互相干瞪眼。最后竟是明军主动放开一个口子,叫这群跑路的倭寇,随后荼毒嘉定上海。当地的明军副总兵呢?反而跟倭寇来了场“比赛跑”——倭寇上岸抢劫,他就带兵躲海上,倭寇抢完了下海,他就撒腿跑陆地上,就会躲猫猫。

“嘉靖大倭乱”的背后,东南沿海“流血数十里”的惨状下,更有明朝军备惨不忍睹的衰败。戚家军为何百战百胜?首先是因为,他们只不过做到了军人的“本分”,比如严格的纪律条令,“凡临阵退缩,许队长割兵耳,旗总割队长耳”的钢铁纪律,奠定了戚家军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的沙场表现。换成那些跟倭寇“比赛跑”的明朝“烂兵”部队?别说给他们鸳鸯阵,就算给他们搬来马克沁机关枪,照样给倭寇送人头。

而“鸳鸯阵”之所以能在戚家军发挥最大威力,更因为戚家军那空前高强度的训练。这事儿,看看“台州九战”里的“花街大战”就能体会:当时倭寇出奇兵袭击台州,已苦战数日且断粮两天的戚家军,闻讯后连夜急行军七十里堵住倭寇,然后在花街饿着肚子发起攻击,一口气斩杀倭寇三百零八级(自身阵亡三人),救出被掳百姓五千多人。且不说碾压般的战斗过程,单是这“一夜空腹急行军七十里”的神表现,就可知戚家军的训练强度。


这一点,也是戚继光一生的重要创举。他倾注一生心血的戚家军,长期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也只有这样娴熟的训练,才能确保部队在残酷的较量时,始终保持着娴熟的战术配合。而戚家军更重要的创举却是“练心”。以戚继光的话说是“以诚感诚”。这支历经艰辛打磨出的铁军,不止有强健的体魄与战斗能力,更在日常的训练里,通过将领的以身作则与思想灌输,把“兵是杀贼的东西”变成坚定信念,支撑起沙场上一次次一往无前!

以这个意义说,为什么戚家军能够“毫发无伤击败倭寇”?哪里仅仅因为神奇的鸳鸯阵,更因为这是一支有别于明代各类部队,有信仰有战斗力的铁军。这支铁军的成长与成功历程,不但是当时明代军界的异类,更远远超过了军事历史范畴,值得各行业的后人思考。

而且,十六世纪的明代,之所以能诞生戚家军这样的“异类”,更因为当时明朝军事虽烂,却并未烂透。历经“嘉靖大倭乱”的荼毒后,明王朝的有识之士们痛定思痛,开始了对军队的一系列强力改革。戚家军,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在饷银装备管理等方面获得充足的支持,这才在转战南北间百炼成钢,成为明王朝“隆万中兴”时代的虎师。

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万历亲政后的日益怠政,幡然重振的明朝军队,又进入到“摆烂”的节奏。就连晚年贫病交加的戚继光本人,都在庆幸自己能在官场上全身而退。戚继光去世后,作为戚家军“骨血”的各支军队,虽然依然保持着忠勇善战的作风,但明朝军队的大环境,却是越发烂到家。甚至“不得宠”的戚家军,也在“万历三大征”里受尽排挤,遭到“抢功”甚至“虐杀”。混日子的明朝军界,容不下忠勇的戚家军。

待到努尔哈赤扯旗造反,明王朝慌忙调兵遣将,发起萨尔浒大战时。怠政多年的大明君臣,才看到惨淡的事实:许多昔日的“精锐”部队,火器装备大量朽坏缺编,甚至就连将领身上穿的盔甲,都是劣质品。很多以往娴熟的火器战术,竟是多年没有操练,只能临时抱佛脚。这样的军队,还能打得了什么仗。也不出意外在萨尔浒的冰天雪地里,遭遇全军覆没的厄运。


以这惨景说,别看万历皇帝“粉丝”不少,但“明朝亡于万历”,真心是大实话。

而到了更加风雨飘摇的明朝崇祯年间时,以宣大总督卢象升的叹息:如宣大这样的军事重镇,都是老弱残兵扎堆,一阵风吹来就是“金风如箭”,校场上的士兵纷纷被吹倒。崇祯年间的武举考试里,大批“钱给到位”的考生,大模大样把箭往靶子上一插,就能混个“武举”身份,然后大摇大摆去“吃空饷”。军备败坏到这地步,就算戚继光再生,又能如何?

戚家军的浮沉命运,唏嘘结局,缩影的,正是大明王朝的兴亡。

参考资料:张慧琼《唐顺之研究》、范忠义《戚继光评传》《戚继光兵法新说》、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苗棣《崇祯亡国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戚家军鸳鸯长枪)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