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有九州之地,为何50多年后才一统天下?(魏蜀吴三个国家)

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有九州之地,为何50多年后才一统天下?(魏蜀吴三个国家)

游宝
一,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有九州之地,为何50多年后才一统天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并不是实力强就一定能胜,比如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都是实力弱的一方击败了实力强的一方,战争取....

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有九州之地,为何50多年后才一统天下?

一,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有九州之地,为何50多年后才一统天下?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并不是实力强就一定能胜,比如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都是实力弱的一方击败了实力强的一方,战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实力,实力只是一个方面。

魏国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做到了天下三分有其二,凭借的是正确的战略、合理的用人、时势的潮流。曹操没能统一天下,只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中轻敌自满,导致统一天下的大业,就此失去。

很多机会失去了,就不再重来,虽然曹操领导的势力在当时的天下,算是最大的势力,无论是以人口来计,还是以土地面积来计,曹操都是最大的,但是统一天下所需要的时势,曹操显然没有。

什么是时势?简单地说,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刘邦以一介布衣之身,仅仅用了七年就统一天下,除了刘邦个人能力与领导能力超强外,时势的发展,民心的向往,都让刘邦用最短的时间,统一了天下。

东汉末年的社会,是士族门阀大行其道的社会,地方上的士族门阀垄断了做官的途径、社会的舆论、地方上的财富以及众多的人口,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简单地说,谁取得了他们的支持,谁就能统一天下。

所以你看袁绍能力比不上曹操,却发展得如此之快,就是因为得到了士族门阀的支持,才会在短短的十年时间中,成为天下第一大势力。

曹操本身的势力是以家乡谯沛地区的曹氏与夏侯氏为主组建的武将集团,和以兖州、颖川等地士族精英组成的文官集团,曹操在打拼天下的过程中,两大集团互相配合,直到曹操拿下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

但士族精英们支持曹操是要讲回报的,希望曹操能回报他们政治利益,可现实却是曹操推出了唯才是举,以不论出身,只看才能来选拔人才,同时曹操不断敲打士族门阀,比如杀边让、孔融、杨修等士族精英人物。

曹操这么做就是因为看出了士族门阀势力的强大,如果曹操不敲打,这些势力隐藏在曹操建立的政权之下,尽早会夺取曹操的江山,曹操这么做是迫于无奈,如果打压,会失去士族的支持,不打压,士族尽早会取代你。

表面上看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中骄傲自满,轻敌冒进,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内部的政治斗争太过激烈,就是士族集团与曹操本部的军阀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

正因为曹操自身内部的政治斗争过于激烈,所以曹操不能长时间离开政治中枢太久,所以你看赤壁之战也好,汉中之战也罢,曹操都没有长时间将战争进行下去的意愿,就连大好的时机,在拿下汉中张鲁后,本可以乘胜进军攻下益州的,曹操都放弃了,还说出了那句名言:

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一生锐意进取的曹操,变成了诸葛试的胆小谨慎,不得不叹望世事无常,曹操除了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还有挟制皇帝的双刃性,挟制皇帝在打天下的过程有着政治正确的名声,但到了纂位过程时,就是很大的障碍了。

曹操终身没有纂位,也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并非东吴的长江险要,也并非蜀汉的蜀道难行,如果曹操内部是铁板一块,或者没有强大的阻力,曹操早就挥师南下了,天险再难也不过是死的,人可是活的。

当曹操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后,继任的曹丕虽然和士族们达成了妥协,出台了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做官的利益,但由于曹丕的能力及在位时间实在太短,根本来不及实现任何政治理想,仅仅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

曹丕在位时,由于对政治形势的误判,导致失去了唯一的大好机会,就是夷陵之战,曹丕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想等蜀、吴两家打完了再坐收渔翁之利,可惜刘备败得如此迅速,没让曹丕找到机会,后来曹丕三征孙权,也因为准备不足,以及内部大多数士族并不支持曹丕发动的南征,最终无功而返。

曹丕去世后,曹睿做了皇帝,曹睿的前半生,遇到了号称天下奇才的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曹睿的后半生,却安于享乐,除了派出刺客刺杀了鲜卑雄主轲比能,以及司马懿北征辽东外,曹睿也就是安于现状了。

曹魏的三代明主就这样英名早逝了,曹操是没有时势统一天下,曹丕是能力不够,在位时间太短,而曹睿则是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等到三代明主都去世后,曹魏以后所有的皇帝,再也没有掌握过政权,政权都控制在权臣手中,直到曹魏灭亡都是如此。

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始,曹魏内部的政治斗争就开始激烈起来,司马家掌权的时代,淮南一共发生了三次叛乱,虽然都被平息,但也失去继续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不过曹魏毕竟有着九州之地,基本盘过大,恢复实力也最快,一旦没有战争,曹魏将迅速壮大。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国灭亡蜀汉的战争,虽然有战争谋略与巧合的原因,但同样有着实力巨大差距的原因,之所以花了54年,是因为每个段时间内,魏国都有自已在忙的事,比如皇帝过于短命,皇帝安于享乐,内部争权夺利,等到魏国整合内部,就是统一战争开始之时。

最终是司马昭掌控的魏国统一了天下,这本就是毫无悬念的事,毕竟实力摆在那,再加上司马家大肆拉拢士族,给予政治利益,终于先后灭亡蜀汉与东吴。

当魏国灭亡蜀汉与东吴时,蜀汉与东吴的天险还是那些天险,不过物似人非了,天险能够阻挡的是死人,永远挡不住锐意进取的活人,到了最后,别说魏国,还不是照样被司马家所建立的晋朝所取代。

三家归晋,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其实还是时势所致,司马家建立的晋朝,大大拉拢了士族,给予了更多的利益,所以才会统一三国,但最终灭亡晋朝的,何偿不是这些士族呢?

二,魏蜀吴三国的国都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每一个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心里都有答案。

从实力上讲,魏国确实比吴蜀两国强上很多。东汉十三州里,魏国手里有九个,而吴蜀加在一起只有四个。虽然从疆域面积上看,吴蜀加起来和魏国差不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古代,决定国家实力的根本元素是人口,而魏国的人口比吴蜀要多上很多。

在三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东吴的记载是东吴将领去抓山越野人来补充人口,因为东吴的人口实在是太匮乏了。

从地图上看,东吴占据了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一部和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的全部,后期占领了荆州还占据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大多是人口密集区,怎么会缺少人口呢?

但是在三国时代,这些地区还真的是缺少人口的。东汉末年的主要农业生产区依然集中在黄河流域,由于人口众多,中原地区的政区划分很密集。而南方由于人口稀少,一个郡县通常要占据很大一片地方,就这样人口还是远不如北方的同级别单位。东吴将领抓捕山越人的地区,居然是现在的浙江与福建,可见在三国时期,东吴除了长江流域以外,其他地区都是没什么人口的。


北方人口南迁,是从西晋永嘉之乱才开始的,而且只是初步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至于两广流域,直到宋朝都是发配人的地方。 东吴如此,蜀汉也强不到哪去。

比如在蜀汉和曹魏历史上争夺数次的上庸郡,堂堂一个郡,人口居然只有两三万,连北方一个县都不如。 在蜀汉疆域内,人口密集区只有成都平原的一小块,其他大部分是野蛮人居住地或者干脆就是无人区。

由于人口稀少,蜀汉根本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队,连刘备东征发动夷陵之战时,都需要派人去南蛮,让蛮王沙摩柯带兵助阵。

而曹魏的情况,则比南方要好很多。

单单以三国时代结束的数据为依据,蜀汉灭亡时人口为90多万,东吴灭亡时人口为230万,而曹魏的人口是430万,曹魏的人口比吴蜀两国想加还多出一大截。

在古代社会,人口代表着生产力,代表着兵源,代表着国力,可以说,曹魏对于吴蜀两国的实力优势是碾压性的。

那么,曹魏为什么没有很快的灭掉吴蜀,而是用了六十多年呢?

首先,吴蜀的地理优势巨大。 用曹魏谋士刘晔的话说就是——“吴蜀两国,山川依托,有急相救”。

吴蜀两国的地理环境虽然不利于进攻,但对于防守却是非常有利的。

东吴依托的是长江天堑,曹魏水军战斗力不如东吴,根本无法渡江。赤壁之战及后来的曹丕伐吴都屡次证明了这一点。最后曹魏灭吴,也是从长江上游出发的,不是从北方打来的。 而蜀汉也有自己的完美屏障——秦岭。


八百里秦川,虽然对于出师北伐极为不利,但对于防护蜀地则是非常有利的。只要堵住几个要塞和关隘,敌人很难偷渡。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行人来说尚且如此,对于军队来说更是这样。邓艾灭蜀时偷渡阴平,是做好了死在路上的准备的。

而曹魏在地理上则没有太大优势。由于曹魏占据的大多数为平原,导致他们几乎无险可守,东吴和蜀汉都可以随时出兵攻打他。而且,曹魏不仅要面对南方的敌人,也要面对北方的敌人。辽东的公孙家族,北方的乌丸、匈奴,西方的羌族等,都对曹魏的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曹魏地盘虽大,却始终需要分兵把守。总兵力虽多,却始终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与吴蜀陷入长期僵持中。

其次,吴蜀两国政治状况较优。

吴蜀两国虽然只是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但从根基上讲,两国根基打的都很牢靠,在建国中前期都比较有活力。 蜀汉方面,刘备自带汉室正统的光环,而且带来了中原和荆州的一票精英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虽然刘备去世时蜀汉经受了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但刘备的继任者诸葛亮却是个不世出的奇才,很快稳住了大局,并积极进行北伐。在诸葛亮当政的十几年里,蜀汉以弱小的国力六次进攻你曹魏,这时候得曹魏,根本不会想怎样灭亡蜀汉,只想着不要让诸葛亮再北伐了就好。诸葛亮死后,继任的费祎、姜维等人也都是名臣良将,他们保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蜀汉的安全。

而东吴方面,孙权本人是经历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老油条,不尽能力强,而且相当长寿,活了71岁才死。他不仅熬死了曹操刘备,甚至熬死了曹操的儿子曹丕,直到曹操的孙子魏明帝继位,他还在任上。

对于这位赤壁之战破曹操,夷陵之战败刘备的老油条,侵犯东吴自然是没影的事情。

反倒是魏国这边,政治情况最为混乱。

从魏明帝去世以后,司马家族就逐渐开始展露马脚,陷入了和曹氏家族的争权夺利之中。司马懿晚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曹氏,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淮南三叛,辽东反水。为了镇压这些地方反叛势力,司马家族进行了长久的镇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忙于政治斗争,根本无力南征。

而最终吴蜀灭亡时,三国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曹魏内部,灭蜀战争时,司马炎已经基本平定了国内所有的反对派,彻底架空了曹氏皇族。所以他敢放心的把大军交给钟会等将领。

此时的北方生产已经恢复,一旦曹魏统治阶级内部达成统一,曹魏的国力优势立刻就显露出来了。


而此时的蜀汉,已经在刘禅的统治下变得乌烟瘴气。由于费祎等名臣的去世(或被刺),蜀汉的政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随着刘禅宠幸宦官黄皓,姜维等明将排挤,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蜀汉朝廷中也充满了阿谀奉承,贪生怕死之辈,因此在魏军杀来时,中央朝廷一片投降之声,反倒是地方上有一群猛将不愿意投降。

而东吴方面,孙权晚年,东吴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内讧“两宫之变”,陆逊就是因为涉及到这次斗争而被孙权逼死。孙权去世以后,东吴接连发生外戚专权、宗室乱政和宫廷政变等戏码,加上国内士族日益强大,让东吴变得也是乌烟瘴气。 而到了末代皇帝孙皓这里,此人残忍荒淫,对子民敲骨吸髓,极其严苛,因此在国内人心丧尽。西晋大军一来,百姓官员望风而降,宁愿投降也不接受孙皓的统治,这样的政权,又岂有不亡之理呢?

三,魏蜀吴三国最终全部归于哪个国家

东汉十三州中,魏国独占北方九州之地,其余四州则属于吴蜀。其中蜀汉仅占益州,而孙吴据有扬州、荆州、交州三州之地。

无论从地盘还是人口来看,魏国都有压倒性的优势,魏国之所以不能迅速统一天下,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一变局便是我国南方势力的崛起。

1,赤壁之战――第一次在长江作战

三国之前,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只在北方,统一之战是北方的东西之争。

这一点无论是周灭商,秦灭六国,刘邦灭项羽无不如此,他们都不需要渡江作战,北方的统一即是天下的一统。

而随着秦汉时期对南方百越之地的开拓,南方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江东和巴蜀两大中心,这就是吴蜀两国立国的基础。

以曹操的战绩,放在三国时期之前已然统一天下了,可是世易时移,曹操需要面对南方两大势力的联合,需要用不熟悉的水军作战。

2,魏国内部不稳

虽然南方势力崛起,但当时的北方依然有压倒性的优势,魏国不能速胜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内部不稳。

汉末乱局基本上都发生在北方,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需要恢复。

同时曹家出自寒门,曹操曾实行“唯才是举”之策,但东汉以降,世家豪门已经形成,唯才是举显不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

而曹丕的早逝,导致了主弱臣疑之局,于是司马氏有了篡位的可能。最终在司马氏和曹氏之间,世家大族选择了代表自己利益的司马氏。

所以,曹丕代汉,司马代魏,北方一直不能稳定下来,也就不能全力南征。

3,从人才角度来看,吴蜀开局实力不弱

蜀汉开国,刘备、张飞、赵云是河北人,诸葛亮是山东人,关羽是山西人,黄忠是河南人。可是,当这些人全部去世后,巴蜀之地明显然人才不足。

东吴要比蜀汉的情况好一些,虽然程普是河北人,周瑜、鲁肃是安徽人,但吕蒙、陆逊已是江东本土人才,这也是东吴坚持的时间更久的原因之一。


整体来说,第一次渡江作战是曹魏不能迅速统一的关键,但根本上还是曹魏内部不稳。

这一点从后来的南北朝依然能够看出来,同样是北方优势明显,但天下并不能迅速统一,统一与否依然取决于北方能否完成内部整合,包括民族的融合。

四,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地图

夷陵之战后,刘备病故,蜀汉兵力大损,将星凋零,元气大伤。而孙吴政权,也在对蜀作战中消耗了自身实力,虽然侥幸得胜,但仍然心有余悸。此时的天下大势,东汉十三州之地,魏国占据九州,蜀国一州,吴国三州,魏强、蜀弱、吴孤,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财富,蜀吴都难望魏国项背。但是魏国并没有摧古拉朽般的一举消灭吴蜀两国,反而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五十多年,这是为什么呢?

一、政通人和,吴蜀内部相对稳定

三分天下后,由于吴蜀都处于政权建立的前期,为了安抚民心,防止动乱,保持内部的稳定,大都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鼓励生产等,大大的增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向心力。蜀汉的益州,早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刘备还未入蜀之前,刘璋父子保境安民,使得益州经济政治稳定。刘备入蜀后,与原来益州的地方势力交好,统治集团内部稳定。诸葛亮为丞相后,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把蜀国的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因此蜀国在三国中比较稳定。

孙氏父子三代经营江东,统治基础雄厚,内部安定团结。并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北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促进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此时的孙吴坐拥江南之地,虽然没有宋朝时期那么繁荣,但是经济发展迅速。正因为如此,吴、蜀两国的内部矛盾比较缓和,所以才能够与魏国分庭抗礼,谁也暂时不能消灭谁,形成了一种动态稳定的局面。

二、剑阁雄关以及长江天堑,易守难攻

魏蜀吴三国分立时,魏国虽然地域广大,实力比较强,但是蜀吴却占尽了地利。蜀汉占据汉中的益州,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陡峭,山地险峻,以至于李白都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慨。蜀国向东,便是著名的三峡,水流湍急,险滩遍布,船只一不小心机会触礁沉没,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四川境内天然适合割据。几千年的王朝史也证明了,这一地区每逢乱世,便容易产生割据势力,而中央王朝往往要费好大力气才能统一。

孙吴政权坐拥长江天堑,阻隔南北,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想要跨越长江无异于难于上青天,此外,孙吴政权的另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就是水军。曹操赤壁之战后,魏国水军丧失殆尽,以至于魏文帝曹丕对东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时,由于长江天堑不能飞渡,只好留下“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的兴叹。

三、吴蜀联盟的存在使得魏国无机可乘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都知道凭借自身的实力,难以与魏国对抗,因此迅速恢复了联盟,此后吴蜀联盟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维持了与魏国之间的稳态结构。而魏国为了防备吴蜀,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局面,不得不在淮南以及关中布置重兵,以防备蜀汉以及吴国的偷袭,而这就相应的减轻了吴蜀两宫单方面防备的压力,因此魏国想要一统天下,只能等待其余两国内部生变,祸患生于萧墙之内。太尉贾诩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

“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蜀)据险守要,(吴)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

因此,得益于天险以及人和,蜀吴两国联合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而魏国由于需要应对两个方向的边防压力,因此也没有一举灭吴蜀之力。

四、魏国统治集团权力斗争激烈

魏国在三国分立的五十多年里,之所以没有摧古拉朽般的灭亡吴蜀,还有自身的原因。众所周知,曹操迎立汉献帝,打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口号,而这也使曹操取得道义上的优势,能够“剿灭群逆,统一北方”。但是曹操死后,曹丕有意代汉自立,原来的吉祥物汉献帝变便成了曹丕的政治包袱,最终汉献帝被迫禅位,一心以汉室为尊的大臣们深感不满,引发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登基,但是此时司马懿的势力已经崛起,围绕魏晋宗室以及司马家族的权力斗争激烈。曹叡驭龙宾天后,曹魏宗室已无人才,魏国的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父子手中,原本的权力平衡被打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诛杀曹爽集团,掌握了政权,并对曹氏大加杀戮,引发了内部统治集团的动荡。为了安定内部,为何统治,司马懿父子三次平定叛乱,因此没有机会对吴蜀大规模用兵。

五、魏(晋)国为何最终能灭蜀平吴?

景元元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曹氏集团的力量基本被摧毁,司马氏的政敌几乎被清除殆尽,政治地位更加稳固,曹氏成了名义上的皇帝,吴国的张悌评论说:

“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本根固矣。”

但是此时的蜀吴两国,却不如以前。蜀国夷陵之败后,国力衰弱,仰仗诸葛亮的贤能治军理政,勉强支撑危局,但却因为国小力弱,虽有恢复中原的鸿鹄之志,但五出祁山而无功。诸葛亮死后,刘禅昏庸,宦官黄皓弄权,蜀国民生困顿、内政衰弱。

吴国自孙权死后,群臣内部分裂,一派拥嫡、一派拥庶,内部勾心斗角,权力斗争激烈。等到孙皓即位后,上无良臣理政,下无名将定边,再加上皇帝本人残暴,屠戮大臣,大兴土木内政腐败,人心背离,国势日衰。三国分立的局面至此已经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魏灭蜀,晋平吴,天下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资治通鉴》

3、《中国历代战争史》

五,三国的魏蜀吴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在这里说明一点——魏国所占有的九州,并非是《禹贡-九州》里的那九州,而是汉末十三州里面的九州。

从汉武帝把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开始,汉朝就逐渐开始以13个一级行政区来进行统治了。而除了南方的益州、荆州、扬州和交州以外,剩下来的九个州基本全部在魏国的囊中,还不包括魏国仍有一席之地的荆州在内。

打开地图来看,魏国的领土面积并不算特别大,甚至要小于蜀汉和吴国的面积之和。但是在那个年代,曹魏的国力胜于蜀汉和东吴,却是不争的事实。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都在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密集的地方也基本都位于黄河流域。

彼时的长江流域,仍然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今日富得流油的浙江地区,在当时还是需要孙吴花大力气剿灭的山越聚居地。至于更往南的云贵一带,就连诸葛丞相都在《出师表》里用两个字无奈地概括道:“不毛”!

但是曹魏也有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曹操时代就开始出现了,那就是人太多了,嘴太杂了。搞得本因为成为自己大后方的朝堂,成为了自己的最前线。

曹魏政权真正算得上上下一心的时间,其实无非就是曹丕、曹叡父子两代人执政时期而已。当年老爷子曹操话事的时候,朝廷里多的是和他们叫板的、想看他们笑话的人,因为人家也有话说的——我是给大汉政权打工,不是你曹家的马仔,都是同僚,攻击你怎么了?

而在曹叡去世以后,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就已经又把曹魏政权从内到外清洗了个遍了,一如当年曹操做得那样。而自诩为大魏的遗老遗少的大臣们,同样不会全部臣服于司马家族——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听你们司马家的呢?

当然,在钢刀和金银的诱惑下,反对派们逐渐闭嘴是迟早的事。但是在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中国古代政治家心里,让朝廷里那些家伙安静下来是很重要的,甚至比在外面攻城拔寨更重要。原因也很简单——我在外面拼死拼活,回家一看,你们把我老家抄了,我还玩什么玩?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有九州之地,为何50多年后才一统天下?(魏蜀吴三个国家)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