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给别人锦囊妙计.请问古代行军打仗,锦囊妙计真有用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给别人锦囊妙计.请问古代行军打仗,锦囊妙计真有用吗?

游宝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给别人锦囊妙计.请问古代行军打仗,锦囊妙计真有用吗?《三国演义》中描写諸葛亮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前后五百年,晓人和,知阴阳,懂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给别人锦囊妙计.请问古代行军打仗,锦囊妙计真有用吗?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给别人锦囊妙计.请问古代行军打仗,锦囊妙计真有用吗?

《三国演义》中描写諸葛亮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前后五百年,晓人和,知阴阳,懂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锦囊妙计自然有用,武将们有勇无谋,只要照着锦囊内的计策执行就行,别的无须多管!当然,将在外,军令有可不授!大将也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大的方针政策还是执行为好,成功了是军师领导有方,失败了是替罪羊被杀头,总之,能打胜仗皆大欢喜!打了败仗谁都脱不了干系,都要被问责!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抱膝委坐自比管仲、乐毅之贤;笑傲风月,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特别是在郭嘉病逝后、司马懿出世前,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周瑜想用美人计困住刘备,夺取荆州。在临行前,洞悉周瑜阴谋的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最终,刘备安全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成为千古笑谈。经此一桥段,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忠诚、周瑜的小心眼儿顿时无比地生动起来。

在这个例子中,三个锦囊妙计,简直就是观音菩萨给悟空的三根救命毫毛,只要照章办事,各种难题都迎刃而解、峰回路转,而且屡试不爽。这个是小说家言,有不少的夸大成分。事实上,没有人算得准所有的情况,包括诸葛亮自己。

其实,刘备临终前曾以“金口玉言”的形式,给了诸葛亮“锦囊”,可是诸葛亮根本没有听。若真的“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咋就诸葛亮违背了刘备的“锦囊”,而马谡又违背了诸葛亮的“锦囊”啊?诸葛亮“违众拔谡”,马谡“违亮节度”,师徒两人不得不吞下第一次北伐失败的苦果,分别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到底锦囊有没有用,有多大用,我们还是透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让护军薛悌给屯守合肥的张辽、乐进、李典送去一封“有敌情时再启”的信函。还好,曹将都比较听话,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若提前拆开,相信信函内容很可能会令他们大失所望,而且真若事到临头反而可能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

信中只是大致明确了4位将领的分工,何时出城、出城人数、攻向哪里、如何接应等等具体措施,一概没有,这算什么妙计?合肥诸将们也都感到很疑惑。

为什么会有这封信呢?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

曹营统帅对于大将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心明眼亮,既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同时又得采取必要的防范举措。在这点上若真比起来,蜀汉阵营还是要稍弱些,关、张二将的损失都有些冤,主帅还是要承担些责任的,但这并非本文重点,此处不展开。

我们不讨论武功,仅就张辽临机决断的能力,他在四人中也是最强,而且是实实在在经过战争考验的。

当初,曹操带领先锋部队登上白狼山,不料与袁尚、袁熙与蹋顿带数万敌人遭遇。由于曹军大部队还在后方,曹操身边的军队较少,很多人对此深感恐惧。只有张辽力排众议,劝说曹操立刻与敌军交战。曹操既欣赏张辽的斗志,也看见敌军尚未排成阵形,这的确是个战机,于是就将自己的所持令旗临时授予张辽,白狼山之战的全部参战将领都要接受张辽指挥。张辽引军突击,大破乌桓,斩杀单于蹋顿于阵前。

从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

其实,白狼山之战就是合肥之战的预演。在先声夺人、捕捉战机方面,在曹营无出张辽之右者,合肥之战的进程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要说起资格,乐进、李典在曹营比张辽这名“降将”资格还老。在赤壁之战前,乐进、张辽等军屯时,他们彼此互不服气,经常发生争吵,甚至是严重的摩擦,影响了到军队内部的团结。“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曹操当时派赵俨规劝、疏导,征荆州时更派他都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此次曹操依然不例外,派出了“忠贞练事,为世吏表”的薛悌,而且他的任务并不是冲锋陷阵,而是坐镇协调。

曹操再次把作战的主导权交到了张辽手上,就是充分利用了他把握作战时机能力强的特点,张辽也准确分析出曹操的真正意图,"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李典赞同张辽的观点;既然不攻城,张辽、乐进还有些芥蒂,那么号称“先登”的乐进就留守城池,一切安排都那么顺理成章。

总指挥部的作战意图和作战态势明确后,怎么打就看前线指挥员如何审时度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了。曹营抓住时机,齐心协力,先发制人,张辽身先士卒、视死如归,最终上演了一场“八百破十万”的好戏,孙权人马望风披靡。

锦囊的作用

严格说,曹操的汉中来信,不算“妙计”,因为没有事无巨细的作战计划,没有告诉下面的将领具体怎么打;但绝对算得“锦囊”,因为它的安排极为合理,有根有据,在稳定军心、发挥将领各自优点、降低内耗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锦囊就应在安定人心、扬长避短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统帅部事先事无巨细地做战斗部署。

魏蜀吴三家都不缺漂亮的锦囊,更有具备战略远见、满腹韬略的“智囊”,他们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一般都要展开谋划,好好论证一番。但是,说到执行环节,特别是作战,那里的情况可是瞬息万变,如果预案不符合实际,或是乱了军心,在外带兵打仗的大将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毕竟带领兵士取得胜利才是将领最重要的责任。

宋朝重文抑武,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武将手中的兵权,太宗皇帝还专门制定了《平戎完全阵图》

面对皇上制作的完全之策,宋朝军事将领只能唯命是从、无所作为,哪里会有张辽灵活决断的战术动作。具体实际作战效果,那只有去问从高粱河一战中撤下来,躺在牛车上“刻舟求剑”的宋太宗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死了以后还能托梦钟会,吓得钟会为其扫墓。

诸葛亮擅长给人锦囊,尤其是赵云保护刘备去江东娶媳妇的故事,诸葛亮三个锦囊妙计,计计命中,等同开了上帝视角的外挂。

历史上的诸葛亮固然没有这么神奇,锦囊妙计他是没有搞过的,历史上的诸葛亮倒是给过马谡命令,可惜马谡同学“违亮节度,舍水上山”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留下一段悲情故事。假如诸葛亮真能算准战争的每个细节,何不给马谡几个锦囊呢?

可见,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奇的“锦囊妙计”。





但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主将给部下的一些秘密指令,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锦囊妙计”。

比如曹操曾给合肥守将张辽、乐进、李典等人密函,要求“贼至乃发”,结果当东吴兵杀到合肥,张辽等人打开密函,里面却是简单的军事部署,要求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这是因为张辽李典等人互相不服,曹操怕三人因为争功误了大事,所以这才直接下命令,希望三人团结同心。

除了三国时代,后世兵家也有类似的秘密指令,比如南北朝时代的刘裕,他曾给征蜀主将朱龄石一个密函,要求到了白帝再打开,结果朱龄石到了白帝打开一看,里面写的内容是进军路线,而且这个路线是之前的既定方针,并没有任何新意。

可见,历史上的“锦囊妙计”更多的是政治和心理作用,并没有克敌制胜的妙用。





古代行军作战没有无线电,也没有卫星定位系统,诸军协调,天气地理和军情的变化都无法事先预料,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够在战术细节上给予前方主帅具体指令。

举例说比如宋太宗,他自创了一套“平戎万全阵”,要求各路宋军都用这套玩意对付辽国,结果由于战术死板,难以临阵应变,所以宋军十分被动。

纵观中国古代名将指挥作战,大多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实际情况迅速作出调整,如果一个将领不在前线,他不可能做到这种应对。

所以,锦囊计策是有的,但是究竟有多妙倒谈不上,古代历史上不存在遥控指挥战争获胜的名将,只有制定大战略然后放手给前线将领的名将。


写小说呢,故意埋个伏笔,引起读者阅读的趣味。真正打仗,战前必须交代明白。不然,可能带来大麻烦

兵无常情,水无常势,战机稍纵既逝,大战略定下来之后,就看前方将帅的临场发挥了,什么锦囊妙计,都是小说家的演绎罢了,例如岳飞刚露头角时,宗泽问及岳飞兵书战策及阵图时,岳飞曰:惟一心耳,宗泽听了黙然不悦,细思之,岳飞之言大有道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只能因势利导,採取非常手段,以己之长击彼之短,方能取的胜利。呆板如宋襄公与楚争雄,诸将劝其待楚军半渡时而击之,襄公不许,待楚军过河阵脚未稳时,诸将又劝其掩杀之,襄公曰乗人之危非君子也。结果自己大败亏输。战争三要素,天时地利士气,缺一不可。诸葛一生惟谨慎,有时太谨慎也会误事,自古用兵奇正相辅,如纳魏延之言,出奇兵于子午谷,则战争形势或可改变,如邓艾之偷渡阴平,事半功倍,如武穆王所言:临敌惟一心耳。谢谢。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给别人锦囊妙计.请问古代行军打仗,锦囊妙计真有用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